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應有更大的擔當。要在堅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確保南水北調水源安全等方面盡職盡責。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嚴守耕地紅線,嚴格占補平衡管理。各地區都要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共同把飯碗端得更牢。
如何堅守耕地紅線、端牢“中國飯碗”?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
“三位一體”加強耕地保護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我國糧食安全正面臨耕地數量與質量的雙重挑戰。”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四川省委會副主委李正國建議,在保質保量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同時,提升耕地質量水平,將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升級為營養體系、污染防治體系、生態體系為一體的“三土三系”系統性工程。
“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將具備開發成耕地潛力的‘不毛之地’轉變為高標準農田,要深入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勢利導破除耕地的資源束縛。糧食的空間來源要從耕地資源向整個自然資源拓展,從向土地要糧食轉而向江河湖海要糧食。”李正國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表示,要統籌協調煤炭資源開采與耕地保護的關系,拓寬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與耕地保護相結合的有效路徑,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堅持因地制宜,推動綜合施治,創新治理模式,積極推進采煤沉陷區水面種植恢復耕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打好黑土地保衛戰
黑土地是大自然賦予的珍貴寶藏,東北黑土區作為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是我國珍貴稀缺的土壤資源,更是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十四五’時期我國實施了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并取得明顯成效,但通過調研發現,黑土地保護利用仍面臨問題和挑戰。”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說,“黑土地耕作層厚度仍然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尚未達到預期保護目標。”對此,冷友斌建議,實施新一輪(2026—2030年)黑土地保護工程,并將其納入“十五五”時期重大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力爭實現黑土區保護全覆蓋。同時,在黑土區大力推廣有機糞肥還田模式,積極打造特色農業,為黑土區保護增添動力,全面推進東北黑土區鄉村振興。
“為了保護黑土地資源,遼寧正積極探索‘用養結合’的黑土地保護新路徑。”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鐵嶺市農業科學院土壤所所長張艷建議,推進建設集中連片、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重視農田水利建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擴大黑土地保護范圍,加強地力保護,改善耕地質量,遏制黑土地退化,實現耕地的可持續利用;發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推動生態友好型生產。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喬文志認為,將秸稈粉碎后深翻還田,既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又能顯著提高土壤肥力,對提升黑土地糧食產量與質量具有促進作用。建議加大對合作社及種田大戶的扶持力度,在配置粉碎秸稈的農機具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加強對農戶的培訓指導,保障農作物品質,確保黑土地可持續利用、高效利用。
“湖廣熟,天下足”,這句諺語生動描繪了江漢平原的豐饒景象,也折射出江漢平原在全國農業版圖中的重要地位。全國政協常委、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建議,加快打造江漢平原高效優質農產品生產示范區,參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相關政策,將“南方黑土地”(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納入黑土地保護范圍,加大耕地保護利用支持,提升區域耕地質量和糧食產能。將江漢平原370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打造成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把江漢平原農田灌排建設納入國家重點區域水網規劃建設,全力推進漳河等大中型灌區項目建設,打通從主干渠道到農田溝渠的堵點。
“向鹽堿地要糧”
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意義。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沽源縣長梁鄉大石砬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孫喜玲介紹,張家口市鹽堿耕地面積達53.18萬畝,多數為旱地,耕地質量有待提升。建議將旱作鹽堿耕地綜合治理列為鹽堿地綜合利用扶持重點,在項目建設和資金投入上給予扶持,支持強化種業創新與示范,加快培育耐鹽堿特色新品種,實現“以種適地”“以地適種”。對發展綠色、有機、富硒農業的經營主體給予獎補。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雜交谷子技術創新中心主任趙治海表示,谷草耐旱耐瘠薄,可在北方干旱區、鹽堿地等邊際土地進行種植,符合“向鹽堿地要糧”的戰略方向,但目前谷草種植規模化種植面積不足百萬畝。建議將飼用雜交谷子納入國家種業振興重點工程,在北方農牧交錯帶、黃淮海鹽堿地建立5~8個國家級谷草種植示范基地,配套精準灌溉、青貯收割等全程機械化技術規范。
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會秘書長周潮洪建議,最大限度發揮科技力量降低濱海地區鹽堿地的鹽堿程度,使其適用于農業發展。加強土壤改良,適當培育適合鹽堿地生長的作物。
保護種糧積極性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啟動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保護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積極性。
近年來,針對部分地區出現的耕地被挪作他用、不種糧食的傾向,相關部門和地方下大力氣開展整治,取得一定成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胡培松發現,耕地出現“非糧化”情形,很大一部分不是被閑置荒廢,而是承包土地的農民為獲取更高經濟效益,改種茶葉、果樹、花卉等。由于前期投入大、預期收益高,恢復糧食種植會產生經濟損失。
“多角度完善種糧利益保障機制,增加種糧農民‘到手錢’,提高種糧積極性,是從根本上長久解決耕地‘非糧化’問題的方向。”胡培松表示,13個糧食主產區貢獻了全國75%以上的糧食產量,是端穩“中國飯碗”的中流砥柱。糧食主產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放棄其他高效產業發展機會,主銷區則多數經濟較發達。后者在向前者調糧的同時,應量力給予一定經濟補償,共同扛牢糧食安全責任,糧食產銷區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需加快落到實處。同時,針對“非糧化”后田塊因耕作層被破壞或表土流失導致的糧油產量和品質普遍偏低等問題,建議國家財政設立耕地功能恢復專項資金,由中央與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擔,確保復種后的土壤、排灌條件,并從品種選擇、種植模式等角度為所涉農戶提供全過程技術指導。
“現有政策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民愿不愿意種糧、愿意種什么糧,關鍵要看種糧能帶來多少收益。”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壺關縣劉寨村村委會主任程玉珍調研發現,近些年,化肥、種子、工資等種糧成本上漲,但糧食價格增長比較緩慢,有的地方農民經營規模較小且分散、生產方式較為傳統,加之自然災害風險,種糧收益較低且不穩定,導致部分種糧農民積極性不高,加大了土地撂荒和耕地“非糧化”治理難度。
程玉珍建議,不斷完善并有力落實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政策體系,繼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裝備、農民技能培訓等支持力度,特別是對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的支持;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將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建立職業種糧農民評定機制和獎勵制度,多種多補,將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到實處,讓農民多種糧、種好糧、能致富。
掃描二維碼分享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