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時代開啟至今,全球人口增長到80億人,農田開墾、河流取用、礦產采掘、城市營建,使生態空間被不斷壓縮。所謂生態空間,不僅是一個劃定范圍或保留空間,而是能夠讓生態持續循環、保持風調雨順的一種余地和能力。這種余地和能力,曾經一度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擴張中肉眼可見地縮小,歸根到底是源于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浪費。
正因如此,我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并將“節約優先”放在首位。自然資源是生態之源。節約集約利用自然資源,就是在保育和擴大生態空間。
從二維空間角度來看,節約集約體現在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上。規劃節約是最大的節約,能夠直接構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過去,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部分地方隨意調整規劃、管控松軟,造成了資源利用上的大手大腳。如今,我們劃定“三區三線”,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劃定不可逾越的紅線,嚴格管控用地用海用礦用林,倒逼各地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就是要更好地守護好我們的生態空間。
從立體空間角度來看,節約集約體現在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和底線,既包括有形的邊界,也包括無形的邊界。我們要保育的當然不只是319萬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的生機,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從“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的大氣,到“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的草蟲,乃至看不到的地下空間,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山水林田湖草沙,每一種資源的過度利用與開發,都可能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連鎖反應。耕地地力透支、地下水超采、毀林開墾、礦山濫采等等,都會給“有機生命軀體”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這些,是我們實行自然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的現實考慮。
從歷史時間脈絡來看,節約集約體現在當代與后世的接續。習近平總書記教導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僅要惠及當代,也要澤被后代。當代節約出來的利用空間,就是后世的生態空間、發展空間。
當前,我們正逐步走向生態文明,但并不意味著要放棄工業文明,基于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工業仍然要發展。要克服工業發展中的資源粗放利用慣性,僅提倡節約集約理念、習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載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為子孫后代留下永續發展的家底和余地。(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