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召開全省自然資源工作年中研討推進會,就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開展研討,總結上半年工作成績,分析面臨的問題,部署下半年重點任務。今年以來,廣東省自然資源系統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從空間規劃、用地指標、低效用地、供給方式四個方面發力,保障了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用地需求。
一是在空間規劃上發力,確保工業用地總量穩定。在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廣東將基礎較好、集中成片以及其他重要的工業用地納入工業用地控制線管控,促進工業用地集聚合理布局,穩定工業用地總量,以避免住宅、商服用地擠占工業用地空間。著力做好各類產業園區與“三條控制線”的統籌協調,原則上將產業園區范圍全部納入城鎮開發邊界內,并避讓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經統計,全省共劃定工業控制線面積601.88萬畝,其中粵港澳大灣區425.77萬畝、占比70.74%,粵東西北176.11萬畝、占比29.26%;省級以上園區可開發范圍共166.75萬畝已劃入城鎮開發邊界內。
二是在用地指標上發力,確保工業用地增量空間。廣東一方面擴大省指標保障范圍,對珠三角發達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額5億元(含)以上且投資強度不低于400萬元/畝、地均稅收不低于15萬元/畝的先進制造業項目,粵東西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額1億元(含)以上且投資強度不低于300萬元/畝、地均稅收不低于15萬元/畝的先進制造業項目所需指標由省指標保障。另一方面,省市聯動足額保障優質項目用地指標,對珠三角發達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額5000萬元至5億元、粵東西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額5000萬元至1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項目,所需指標由地市優先保障,不足部分由省指標給予支持。珠海市出臺一系列政策,形成了“1+5”政策體系,于2022年年初啟動土地整備工作,圍繞已簽約或在談的招商引資項目,結合各區現狀產業用地及自然資源要素配置情況,加速推進產業用地轉用報批及土地平整相關工作,指導各區加強統籌,開展土地整備。截至2022年年底,珠海市共完成整備用地62宗,面積8085.76畝。
三是在低效用地上發力,確保工業用地存量盤活。廣東積極推廣“順德經驗”,著力打造一批“宜業、宜居、宜游”的高品質工業集聚區。截至2023年6月底,全省實施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面積6.34萬畝,完成改造面積2.7萬畝,投入資金608億元。其中,2022年以來,中山市共清理113項“自捆手腳”政策,出臺低效工業用地升級改造、“工改”項目物業銷售及不動產登記等78項政策,形成涵蓋綜合政策、土地整備、空間規劃、審批服務、園區標準、財稅金融、執法管控等的“3+N”政策體系。
四是在供給方式上發力,確保工業用地質量提升。廣東廳出臺了《關于深化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若干措施的通知》《促進產業有序轉移自然資源支持方案》《關于加強制造業當家用地保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部署開展“節地提質”攻堅行動,督促指導各地優化土地供應程序,采取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等供應方式,推行“標準地”“帶方案”等多種供應模式,持續深化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高效配置工業用地,提高工業用地開發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珠海市出臺推進產業項目“拿地即開工”改革實施方案,制定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流程圖,印發產業空間拓展行動方案,以市屬國企為主、區屬國企為輔推動產業新空間建設。據統計,2022年,珠海市共有30宗產業用地實行“拿地即開工”。中山市推動實施審批流程再造,實現違法用地處置、規劃調整、用地報批等8類審批事項大范圍“并聯審查”,審批步驟從12個壓縮至6個。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