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總攬全局、思想深邃、氣勢磅礴,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對自然資源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重大部署和重大任務,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路徑。廣東省自然資源部門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和全部工作的重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的“三個務必”的偉大號召,全面對標對表、堅決貫徹落實,奮力為廣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著眼高質量發展,強化空間響應和精準配置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作為經濟大省,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廣東必然選擇的根本出路,這不僅是明確的發展要求,也是嚴肅的政治要求。我們將把保障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讓自然資源要素更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要依托“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編制實施好各級國土空間規劃,著重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廣州南沙三大國家重大戰略平臺空間保障,以空間規劃引導產業集群布局,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精準保障用地用海用林用礦需求,建立制造業用地省級指標池,把新增資源重點投向重大基礎設施、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確保重大項目應保盡保;以“畝均論英雄”為導向,持續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引導生產要素和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部署開展“節地提質”攻堅行動,建立健全產業用地全周期管理機制,采取聯合監管措施,倒逼低效產業項目退出;穩妥有序推進“三舊”改造、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積極推動“三舊”改造立法,助力城市用地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全面提高土地資源利用價值。
著眼糧食安全,全力抓好耕地保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廣東既是經濟大省也是人口大省,經濟活力足、糧食需求大,做好耕地保護工作至關重要。近年來,廣東通過大規模墾造水田、健全動態監測監管體系、全鏈條遏制違法用地等手段綜合施策,連續22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耕地減少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筑起了糧食安全“壓艙石”。進入新征程,我們將緊緊抓牢“確保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總量不再減少”這一總目標,堅持和貫徹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守好耕地、端牢飯碗。要進一步壓實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加快建立田長制,探索開展省級耕地保護督察,推動耕地保護關口前移、重心下移、齊抓共管;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全力抓好占補平衡、耕地恢復、墾造水田等硬任務,在有效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嚴格監督執法,運用鐵塔監控、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建立健全“人防+技防”監督機制,對違法占用耕地零容忍;著力完善耕地保護經濟補償制度,探索建立耕地易地代保機制,讓保護耕地的地區和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努力實現“要我保”向“我要保”的根本性轉變。
著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廣東生態自然本底優良,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1361處,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達53.03%,基本建成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獲批設立華南國家植物園,綠色發展步伐不斷向前邁進。自然資源部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責部門,我們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高水平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要著力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構建“一鏈兩屏多廊道”的生態安全格局;加強綠化美化建設,推動林分優化、林相改善,規劃建設一批植物園、山地公園、郊野公園,持續優化生態廊道、綠道、南粵古驛道,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全力創建南嶺國家公園、丹霞山國家公園,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大力推進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創建工作,統籌抓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礦山綠色治理、海岸帶生態屏障建設等保護修復任務;健全生態保護長效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挖“藍碳”“綠碳”潛力,加快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著眼共同富裕,加快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廣東經濟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但面臨著城鄉區域發展存在顯著差距的問題,縣域發展不充分尤為突出。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基礎資源,其科學合理配置對促進協調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我們將把縣鎮村作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主陣地,助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進一步優化自然資源供給,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讓群眾生活步步高、喜洋洋。要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實行差異化的自然資源要素配置策略,一體化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提升縣城綜合服務能力,促進設施共建共享;提升縣域資源利用水平,創新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機制,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優化鄉村農業、生態、城鎮空間格局,并綜合運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拆舊復墾等,釋放農村土地潛力,更大力度推動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換和雙向流動;深化城鄉土地綜合配套改革,審慎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進一步顯化農村土地市場價值,讓改革成果更多惠及群眾。
(作者為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
掃描二維碼分享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