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拔節長穗,玉米灌漿結實,大豆開花結莢,秋糧日漸成熟,沃野平疇孕育著未來的希望。
耕地足萬家福,倉廩實天下安,端牢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方寸耕地維系著發展的根基。
從“誰來養活中國”到“飯碗越端越穩”,從耕地面積止減回增到量質并重優化布局,背后是持續深化耕地保護制度改革的一攬子創新舉措。
守正創新,將最嚴格制度落到實處
守正創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則。耕地紅線不突破,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一條底線。
從18億畝耕地紅線“千萬不能突破”到“黨政同責、終身追責”,黨中央對耕地保護“嚴”的要求一以貫之。自然資源系統牢記囑托守正創新,牢牢把握“最嚴格”的主基調,從嚴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健全“長牙齒”硬措施,完善法治保障,持續完善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制度。
“十四五”規劃實施關鍵之年,耕地保護黨政同責“首考”全面落地,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獎懲機制初見成效。地方黨委和政府逐級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對突破耕地保護紅線等重大問題實行“一票否決”,考核結果成為領導干部綜合評價、政績考評、審計問責等的重要參考。對存在耕地保護缺口且無法按照時間表補齊的省份收取經濟補償,全部用于獎勵超額承擔任務的省份,推動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促進耕地南北空間格局優化。
與之相對應,各地紛紛探索建立多級田長制,逐級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并分解傳導落地,將責任體系延伸到村民小組或農戶。各級黨委和政府將耕地保護作為重大政治責任扛在肩上,抓到實處。多地探索建立耕地保護激勵機制,以經濟獎補方式調動基層各方力量共同保護耕地。
嚴考核,嚴問責。自然資源部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強化督察執法,建立耕地和生態保護“長牙齒”硬措施工作機制,強化全鏈條監管,進一步嚴格耕地保護。特別是以“零容忍”態度,采取有力措施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占地,嚴肅查處違法占用耕地從事非農業建設、挖湖造景等行為,對重大典型問題重點督辦、督促限期整改。
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將耕地保護作為督察首要職責和核心任務,聚焦省級政府耕地保護主體責任,抓住普遍性、重大突出問題,查清地方黨委政府主體責任、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監管責任、相關部門共同責任、違法主體法律責任。每年對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以耕地保護為重點的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及時發現、報告并督促地方整改糾正各類違法違規占用破壞耕地等突出問題。2023年至今,向社會公開通報了203個違法違規重大典型問題,公開約談了21個問題嚴重的地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同時,深化督察與干部監督、紀檢監察、審計貫通協作機制,加強督察發現問題共享和移交移送,形成部門監管合力。
自然資源部持續督促指導地方認真履職,嚴格執法,嚴肅查處違法占用耕地行為。2023年以來,向社會通報7起部掛牌督辦案件調查處理結果,公開通報13起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向社會公布12起非法占用農用地違法犯罪典型案例,推動形成打擊違法占用耕地、黑土地等違法犯罪行為的合力,與最高檢聯合發布9起土地執法查處領域行政非訴執行監督典型案例。一方面,不斷完善衛片執法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從發現違法線索到線索核查、案件查處、責任追究、督促整改、持續監管的衛片執法工作體系。今年進一步統籌規范耕地保護衛星遙感監測工作,開展季度衛片和年度衛片執法工作,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防止簡單化、“一刀切”,建立執法容錯糾錯反饋機制,防止“唯技術論”。另一方面,深入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工作,持續督促各地采取“長牙齒”硬措施堅決遏制新增亂占耕地建房問題。2023年全國共處置新增問題5465宗,涉及耕地1.3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0.18萬畝;向紀檢監察機關和有關部門移送問題線索389條,給予黨紀政務處分309人。此外,加強與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協作配合,充分運用行政執法與非訴執行監督、行政執法與公益訴訟、行刑銜接等方面的協作配合機制,推進案件移送標準化和移送程序規范化,提升執法查處工作質效,切實守牢耕地保護紅線。
改革,于法有據;立法,推動改革。近年來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完成修訂,黑土地保護法、糧食安全保障法相繼實施,既吸納了耕地保護改革制度性成果,也推動著改革進一步深化。當前,適應深化耕地保護制度改革新要求,相關立法穩妥有序推進,《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法》的立法進程加快推進,《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部門規章即將出臺,耕地保護制度的法治保障力度不斷加大。
聚焦重點,改革完善占補平衡制度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更加注重突出重點,從現實需要出發,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
當前,我國耕地總量由減轉增的基礎并不十分牢固,耕地占用與保護的矛盾和壓力依然突出。“人均一畝三分田”,耕地就那么多,潛力就那么大,以有限資源支撐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發展,難免會有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沖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流失等問題仍然存在。從補充耕地看,一些地方占補平衡存在補充數量、質量不到位等問題,甚至違規開墾破壞生態環境。再加上經過多年持續開發,全國適宜開墾的耕地后備資源越來越少,通過開墾后備資源補充耕地的難度越來越大。
上述問題,都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對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要求“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嚴守耕地紅線,占補平衡是重要舉措。改革如何深化?
深化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改革,重點圍繞改革管理方式、完善落實機制、加強補償激勵、健全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制度等方面系統推進。
改革占補平衡管理方式,改“小占補”為“大占補”。將非農建設、造林種樹、種果種茶等各類占用耕地行為統一納入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明確各類占用耕地行為都要落實補充耕地責任。同時,拓寬補充耕地來源,將鹽堿地等未利用地、低效閑置建設用地以及其他農用地等各類非耕地統籌作為補充耕地來源。
完善占補平衡落實機制,堅持“以補定占”。在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前提下,將省域內穩定利用耕地凈增加量,作為下年度非農建設允許占用耕地規模上限。按照“國家管總量、省級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要求,建立分級負責、職責明確、監管有力的占補平衡責任落實機制。從嚴規范省域內補充耕地指標調劑管理,堅決糾正和防范利益驅動下單純追求補充耕地指標、不顧立地條件強行補充等行為。
加強補充耕地補償激勵,調動各方補充耕地的積極性。非農建設、造林種樹、種果種茶等各類占用耕地的,必須落實補充耕地責任;沒有條件自行補充的,非農建設要按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在補充耕地方面,各地可對未占用耕地但已實施墾造或恢復耕地的主體給予適當補償。
健全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制度,優化后續管護機制。加強補充耕地質量剛性約束,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辦法,嚴格質量審核把關,確保補充耕地可以長期穩定利用,補充耕地質量不低于被占用耕地的質量水平。同時,強化補充耕地后續管護機制、管護主體和資金保障,加強補充耕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后續培肥管護,持續熟化土壤,提升耕地質量,穩定耕地利用。
系統集成,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堅持系統觀念,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始終是一個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的問題,也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牽掛于心的“國之大者”。自然資源系統在實事求是、尊重規律、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按照“突出把握好量質并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的重大要求深化改革,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構建相應的政策體系和長效保護機制,持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作為自然資源要素,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耕地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耕地的形態、位置變化和分布格局,不僅僅影響糧食產能,還關乎生態系統穩定乃至地方文化傳承。對“田”的保護,不只是守住足量穩定利用的優質耕地,還要優化符合客觀規律的空間布局;也不單是對耕地單一要素的保護,還要兼顧耕地所在區域生命共同體的整體功能。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耕地保護制度改革聚焦穩定數量、提升質量、優化布局,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理念,按照自然生態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開展系統保護與綜合治理。
2019年以來,自然資源部指導各地規范開展356個以鄉鎮為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從強調維護“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的嚴肅性、防止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階段性流失和質量降低等方面對相關政策進行優化完善,對農村一定空間內各類生態要素統一規劃治理,一體化推進包括耕地在內的土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和歷史文化保護。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各類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共完成土地整治378萬畝,新增耕地47萬畝、減少建設用地12萬畝,集中展現出保護農耕肌理、留住鄉韻鄉愁、系統化保護耕地,優化資源要素配置的優勢,為推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落地見效,促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自然資源部指導各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支持有條件、有需求的地區因地制宜、嚴守底線,以縣域為統籌單元、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穩妥有序深入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下,深化耕地保護制度改革,與“多規合一”、用途管制、節約用地、資源要素保障、生態保護修復等諸多領域改革聯動,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
端牢飯碗向未來,深化改革大方略。耕地保護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局性戰略問題,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耕地保護制度改革,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統籌謀劃,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形成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