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全面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自然資源工作進行的深邃思考、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動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作為海洋科研院所,我們要牢記職責使命、加強科技攻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不斷提高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水平,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海水淡化利用作為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領域,對于緩解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推動海洋產業升級、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等規劃和政策逐步落實,我國海水淡化利用在規模化發展、技術創新、產業帶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并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目標基本實現
一是工程規模和單機規模提升顯著。《2024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58個,總規模達285.6萬噸/日,目前在建規模60余萬噸/日,有望超額完成《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的290萬噸/日以上的“十四五”規劃目標。在現有海水淡化工程中,萬噸級及以上的有61個,工程規模達263.9萬噸/日,其中浙江綠色石化基地海水淡化項目總規模達51.5萬噸/日;天津南港工業區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一體化項目是目前國內建成單機規模最大(3萬噸/日)的膜法淡化工程。上述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設有效保障了沿海工業園區用水需求,規模化利用效益凸顯。
二是重點區域供水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10個省(區、市)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和海島。山東、浙江、天津、河北的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分別為86.7萬噸/日、80.5萬噸/日、45.6萬噸/日和39.1萬噸/日,海島地區海水淡化工程總規模達87.7萬噸/日。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設及運行,有效保障了沿海地區高耗水行業以及缺水城市、海島地區居民的用水需求,特別是在一些淡水資源匱乏的海島地區,海水淡化水已成為當地主要的供水來源,對區域供水保障起到了關鍵作用。據統計,2024年全國海水淡化供水量超過4億噸。
海水淡化核心裝備國產化獲突破
海水淡化反滲透膜作為核心部件,過去長期依賴進口。近年來,我國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取得了重要突破,國內部分企業生產的反滲透膜在性能上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穩定脫鹽率達到99.8%以上,沃頓科技、碧水源等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反滲透膜在多個海水淡化項目中成功應用,正逐步打破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壟斷局面,有望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設和運營成本。
我國自主研發的能量回收裝置性能不斷提升,初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聯合哈電集團研發的閥控式能量回收裝置,單機處理量達550立方米/小時,為同類產品最大,有效能量轉化效率超過95%,與國際知名品牌產品性能相當。
這些關鍵核心裝備的技術突破,為海水淡化工程國產化率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增強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自主保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新建成的天津南港工業區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一體化項目一期15萬噸/日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中,一套單機3萬噸/日海水淡化系統從反滲透膜、預處理超濾膜、能量回收裝置、高壓泵等關鍵裝備,到管道、閥門、控制儀表等通用裝備與材料,全面采用國產產品,標志著我國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具備完全國產化能力。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建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中,膜法海水淡化核心裝備國產化應用比例尚不足10%,亟待加大國產化裝備的應用和替代力度。
海水淡化應用受到廣泛關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水淡化利用工作。“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規模化利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等出臺政策,推動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四五”期間,海水淡化作為重要內容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家水網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非常規水源配置、綠色低碳發展、污染防治、節約用水、工業綠色發展等規劃綱要、指導意見、行動計劃或鼓勵目錄中。天津、山東、河北等沿海省市紛紛出臺海水淡化支持政策,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迅速,全國相繼建成多個萬噸級、十萬噸級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在解決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海水淡化濃鹽水排海對近岸海域產生的生態影響也成為社會熱點。
目前全球大多數海水淡化工程濃鹽水都采取直接排放或與冷卻水、污水等混合后排放入海,并已有多個國家對海水淡化濃鹽水排放的生態影響進行監測,結果表明鹽度影響僅在排放口附近幾十到數百米的范圍內。近年來,我國一些機構開展了海水淡化工程濃鹽水排海環境監測工作,根據調查監測結果并結合歷史調查數據分析,濃鹽水排放引起的鹽度升高值小于周邊海域鹽度年際自然波動。現有的監測結果暫未發現濃鹽水排放對海水水質產生顯著影響,調查海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類群也未發生明顯變化。
海水淡化對經濟支撐拉動作用成效顯現
一是海水淡化產業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推動了海洋經濟發展。《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其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穩步增長,全年實現增加值337億元,比上年增長3.9%,對海洋經濟增長起到了直接的拉動作用。同時,海水淡化還帶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關新興產業的發展,提高了海洋經濟的整體質量和效益。
二是海水淡化在落實“四水四定”原則、保障資源供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4年全國海水淡化產水量超4億噸、海水冷卻水用量達1883.36億噸,為沿海鋼鐵、石化、電力(核電)等高耗水行業提供了穩定水源。以舟山綠色石化基地為例,2024年該基地海水淡化工程產水1.4億噸,支撐其石化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726.4億元,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是海水淡化技術已廣泛拓展應用于苦咸水淡化、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土壤鹽漬化治理等應用場景,為資源和環境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促進相關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轉型,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帶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推動海水淡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要加快裝備國產化水平提升及應用。加強基礎理論研究,聚焦源頭創新,著力開展海水淡化有關工藝、材料、裝備等方面的原始創新和突破,打造技術創新策源地;加大專項科研經費投入力度,通過設立國家科研專項,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突破高性能海水反滲透膜、大型海水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關鍵裝備全國產化技術;支持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支持推進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和全國產化大型海水淡化試驗場建設,滿足核心裝備、材料和部件的國產化研發、制造、測試、評價和工藝技術驗證、熟化和迭代升級要求,加快國產設備產品熟化和規模化應用。
二要努力提高海水淡化經濟效益。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從能源角度上,深化可再生能源與海水淡化耦合技術工藝研究,利用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為海水淡化提供動力,實現“綠電制綠水”,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能耗和制水成本;從工程建設上,鼓勵采用國產設備,支持海水淡化設備以舊換新,降低總體工程造價;從新技術應用上,鼓勵利用海水淡化濃鹽水開展鹽差能開發利用,既能實現對濃鹽水的資源化利用,又能產生額外的能源收益,提高綜合效益。推進海水淡化高品質水應用,堅持優水優用、優水優價,沿海各地因地制宜推進海水淡化水在生活、工業等領域的應用,現階段著力推動海水淡化在沿海工業園區中的替代利用。
三要大力推進海水資源綜合利用。開展海水中戰略元素提取利用研究,深化從海水中大規模提溴、提鉀的工程技術研究與示范,同時加大海水中鋰、鈾、銣、銫等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加強技術儲備,謀劃未來發展,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加強海水制氫的研究與模式探索,結合海上風電特別是深遠海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消納,開展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水制氫—氫儲運全鏈條技術集成示范,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推動能源結構調整。
四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海水淡化科學和技術國際聯合開發,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申報項目等形式,開展海水淡化基礎研究和新技術、新工藝等研究;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加強國產技術裝備和標準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應用,分享中國裝備、運營經驗、管理技術,為缺水國家和地區提供海水淡化的中國方案。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