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我國海水淡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了一系列切合我國海水淡化科技創新實際的有力舉措,抓住了痛點堵點,對于提升海水淡化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一、《行動計劃》的發布恰逢其時,有利于提升海水淡化科技創新水平
國家高度重視海水淡化科技創新,經各方共同努力,我國已攻克低溫多效和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自主技術支持建成多個萬噸級示范工程,建設投資和造水成本與國際基本持平,具備了規模化發展的基礎條件,但在原始創新能力、核心技術裝備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也發生了深刻復雜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作出“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的戰略部署,對加快自主科技創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出了更迫切要求。《行動計劃》的發布恰逢其時,通過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進一步加強政府政策引導,有利于加快海水淡化科技創新培育,促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落實落地。
二、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的關鍵是“打通痛點堵點”,《行動計劃》就此作出了具體安排
根據產業界、學術界等各方共識,我國海水淡化科技創新面臨著3方面亟需解決的痛點堵點問題。一是基礎研究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不足。以往國家主要在打通技術流程方面投入較多,基礎研究支持較少,前瞻性、顛覆性技術缺乏,難以支撐起海水淡化產業“變道”超車構想。二是關鍵核心技術問題亟待突破,反滲透膜、高壓泵和能量回收裝置等關鍵核心裝備材料還需進口。三是缺乏大型裝備應用驗證的條件,導致國產技術產品在質量水平、可靠程度、性能壽命等方面與進口產品存在較大差距。美國、日本等國家高度重視該方面工作,通過打造創新服務平臺,加速企業產品定型和熟化轉化,也促進在節能降耗方面的持續創新,培育全球領軍企業。
提升科技創新水平關鍵是“打通痛點堵點”,《行動計劃》緊扣海水淡化科技創新現實需求,從開展大型關鍵技術裝備攻關、推進新技術研發、支持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和開展自主大型技術裝備集成示范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安排,對推進海水淡化科技自立自強、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供了有力指導。
三、《行動計劃》重在落實,高水平創新主體要勇于擔當
好的《行動計劃》關鍵在于落實。為貫徹落實《行動計劃》關于提升海水淡化科技創新水平的任務要求,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推動工作,大院大所、行業龍頭企業等高水平創新主體要勇于擔當。
一是集中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十四五”時期,加大對海水淡化研發資金的投入支持,組織優勢力量聯合攻關,集中突破反滲透膜、海水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關鍵技術,實現核心技術裝備材料自主可控,降低制水成本。支持海水淡化基礎性研究,加快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勇于向產業科技創新制高點邁進,提升我國在海水淡化全球產業版圖和創新格局中的地位。
二是建設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對海水淡化產業基地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完善關鍵技術、核心材料、重要裝備創新開發所需的定制試制、檢驗檢測、過程研究、中試驗證等服務能力。及時啟動大型海水淡化試驗場建設,滿足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所需大型關鍵技術裝備的熟化轉化、定型認證、迭代升級等服務要求,打通技術裝備實驗室開發—中試驗證—規模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布局建設國家海水資源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積極探索我國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新模式。通過上述全鏈條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統籌謀劃海水淡化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可為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做大做強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構建海水淡化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通過統籌推進補短板、鍛長板、固底板、鑄新板,攻克轉化一批產業核心技術,保障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推進落實,并向污水資源化利用、苦咸水綜合利用等方面積極拓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型企業,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性。同時,面向國際市場,積極開展海水淡化技術聯合攻關、標準合作與技術轉移轉讓,推動海水淡化技術走出國門,為海洋可持續發展做出“中國貢獻”,構建跨國合作新橋梁,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作者:阮國嶺 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