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穿透云層,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馮家江水面灑下碎銀無數。幾經凈化后的污水化為清泉,從江邊管道口涌出,宛若透明絹帶滑入江中。
此刻,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巡護員唐文利開始了一天的例行巡護。他捧起一把江水對記者感嘆道:“我一直生活在江邊,以前江水是黑色的,現在是透亮的,這幾年的變化太大了!”
馮家江僅有16.9公里長,卻是北海市唯一的內河,貫穿市區、連通北部灣,對于這座城市極其重要。
然而,8年前,馮家江約70平方公里流域范圍內分布著363個雨污直排口、2000畝蝦塘、24個養殖場,每天入江污水達4.5萬噸。
這導致馮家江“城市綠肺”功能不斷衰退:水質惡化,長期處于劣Ⅴ類;超標污染物增多,濕地植被和水生生物受到侵害;污染物不斷進入海洋,嚴重威脅紅樹林生境。
“特別是在夏天,江里散發的腥臭味老遠就能聞到,沒有人愿意到江邊來。”說起以前的馮家江,濕地公園保潔員潘潤蓮直搖頭。
8年后的今天,這條曾讓北海人卻步的“納污河”,竟成了他們的“生態客廳”。馮家江何以煥綠新生?
轉機發生在2017年,北海市委、市政府作出“生態立市”部署并明確行動方案,聚焦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全面實施入海河流治理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當時聽到市里下決心治理馮家江,我打心眼里高興,第一時間就簽了轉產協議,后來成了一名濕地巡護員。”曾是沿江蝦塘養殖戶的唐文利,至今為當初的舉動感到自豪。
但這個決心,北海下得并不輕松。馮家江流域是典型的“庫塘—河流—近海”復合濕地生態系統,覆蓋淡水—咸淡水—咸水的完整濕地序列,治理起來很不容易。
“因此,決不能‘頭痛醫頭’,必須綜合施治,還要陸海統籌、分區施策、因地制宜,最大程度恢復原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格局。”北海市自然資源局局長陳曉明說。
2017年年底,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先導,一場“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污水凈化”攻堅戰在馮家江流域打響。
如今,馮家江流域和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顯著恢復,累計監測到沿岸鳥類239種,比2017年之前增加103種,并多次監測到世界極危鳥類勺嘴鷸及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黑翅鳶、褐翅鴉鵑。
沿岸灘涂得到休養生息,底棲動物種類也由2017年之前的66種增至208種。入海口處出現中國鱟、綠海龜等海洋珍稀動物。流域內分布的19種紅樹植物生長狀況明顯好轉。(本報記者 王中建 孫安然 通訊員 黃尚寧)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