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歐綠色治理智庫合作項目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本次研討會旨在加強智庫合作交流,共同推動中歐綠色發展。雙方交流分享了中歐在生態文明建設、土地利用減碳等領域的實踐經驗,并對深化合作提出展望,共同探索更多綠色治理與公正轉型的新路徑。來自中國和歐盟多個國家知名智庫機構的資深專家出席研討會。
部綜合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了自然資源部門在履行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職責、推進綠色發展方面的主要工作及成效。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介紹了近年來聚焦服務支撐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戰略任務、促進綠色治理和安全韌性制度建設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開展自然資源“十四五”規劃、“三區三線”劃定實施情況評估,為生態環境法典、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法、礦山生態修復條例等相關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著力推動智庫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踐方案等。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專家從規劃引領的角度出發,提出在全球極端氣候頻發的大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需要具備“彈性思維”,引領城市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適應”轉變。部國土整治中心專家建議雙方就系統轉型、氣候適應、生態修復、土地整治等共同關心的議題,開展專題研究和技術交流,在國土整治與氣候變化協同治理等領域,探索開展試點示范項目。中方專家介紹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綠色低碳規劃實踐。
歐盟專家分享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經驗和創新路徑。“德國觀察”組織董事會副主席阿圖爾·倫格·梅茨格表示,氣候變化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應該以史為鑒構建起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機制,并強調愿意在土地利用、碳排放等領域加強與中國合作。丹麥綠色智庫首席經濟學家托斯滕·哈斯福斯介紹了丹麥的“綠色三方協議”,通過農業碳稅和自愿土地退耕,減少碳排放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旨在提高農業效率并確保食物安全。德國智庫Agora交通轉型研究所執行董事克里斯蒂安·霍奇菲爾德則贊揚中國在電動出行領域的領先地位,呼吁中歐加強供應鏈合作。
據悉,在中歐綠色伙伴關系深化的大背景下,部咨詢研究中心牽頭聯合部國土整治中心、部空間規劃研究中心,與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共同發起申報了中歐綠色治理智庫合作項目,旨在通過加強智庫間的對話與合作,搭建開放交流平臺,積極為中歐綠色治理提供合作議題和解決方案。項目自2024年啟動,雙方已完成5次交流互訪,編制了《中英自然資源術語詞匯對照表》,建立了中歐綠色治理專家庫。(記者 楊旋 通訊員 榮冬梅)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