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高度重視、對四川人民親切關懷,去年6月在四川考察時強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在新的征程上奮力譜寫四川發展新篇章;今年7月再次到四川考察,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四川在新征程上擔負什么樣的使命、實現什么樣的發展、保持什么樣的作風狀態等重大問題,為新時代治蜀興川提供了有力思想指引和強大精神動力。日前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對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作出系統部署,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準確把握四川現代化的現實省情和發展階段特征,創新性提出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總抓手統攬四川現代化建設全局,繪就了未來五年和“兩步走”的發展藍圖。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對加快建設服務國家全局、體現四川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戰略謀劃,開啟了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現代化經濟強省全面躍升的新征程。
自然資源歷來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要素,是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物質條件,是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空間載體和能量來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要素的有力保障和支撐。新時代新征程,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將堅持以“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總抓手為引領,全面履行“兩統一”核心職責,充分發揮綜合職能作用,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好協調保護與開發,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權益,強化擔當、主動謀劃、持續發力,為寫好中國式現代化四川篇章貢獻更多自然資源力量。
堅持心懷“國之大者”,全面加強耕地保護,助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糧食生產,根在耕地。四川是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西部地區唯一的主產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格局中居于重要戰略位置。《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四川耕地保護任務目標為7542.57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目標為6306.88萬畝,這是四川耕地保護的底線。但是從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到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十年間,由于國土綠化、農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四川耕地面積減少了2239萬畝,耕地保護底線面臨嚴峻挑戰。近年來,全省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長牙齒”的硬措施加強耕地保護,成功扭轉了耕地減少的勢頭,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實現了耕地面積凈增加,成績喜人,實屬不易。
倉廩實,天下安。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統籌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耕地高質量保護,扛穩扛牢耕地保護政治責任,全面推行田長制,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要全面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積極推進流出耕地恢復補充,鞏固耕地面積凈增長的良好勢頭。要持續強化日常監管,從嚴從實開展督察執法,著力構建“不敢占、不能占、不想占”的耕地保護長效機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夯基固本。
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繪制國土空間規劃藍圖,持續推動全省區域布局整體優化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四川地域廣闊、地理差異明顯、歷史文化豐富多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五個區域經濟板塊,但各個區域經濟板塊自然資源稟賦差別極大,人文條件具有差異,并不是所有的國土空間都適宜搞城市建設、發展現代工商業。如何在推動新型城鎮化、工業化的同時,確保有足夠的農業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是四川必須解決好的戰略問題。近年來,四川積極探索“多規合一”實現路徑,統一繪制空間底圖,合理安排空間布局,構建了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省級、五大片區國土空間規劃為主體的“1+1+5”省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兩區三屏、一軸三帶”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繪就了四川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和利用的“總藍圖”。
全局上謀勢,關鍵處落子。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把國土空間規劃與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當前和未來的關系,既充分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為未來發展留下足夠空間,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要緊緊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需要,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經濟分布、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科學統籌農業、生態、城鎮空間,進一步優化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合理配置產業發展所需資源要素,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稟賦條件和發展基礎差異,高水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優勢地區更好發展、生態功能區更好保護、欠發達地區加快追趕,促進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協同共興。
堅持多目標平衡,主動強化要素保障,精準高效服務全省經濟運行整體回升
土地是工業發展的基本要素,礦產是工業的糧食。在土地方面,四川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主戰場之一,四川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需要土地,農業現代化也需要土地,好項目只有落地才能成長為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內化為經濟增長的新鮮“血液”。去年以來,四川聚焦拼經濟、搞建設,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持續創新工作舉措,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批準建設用地66萬畝,盤活存量土地“產生”計劃指標39.2萬余畝,全力保障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在礦產方面,四川是能源資源大省,是打造保障國家農產品、能源、礦產等重要初級產品供給戰略基地的重要省份,現已發現礦產136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種的78.6%,多種礦產查明資源量豐富、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四川整合全省找礦行動主體力量,組織實施能源礦產資源勘查,新發現礦產地27處,探獲了一大批重要礦產資源。
算算用用,一世不窮;不算光用,海干山空。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統籌好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礦產資源,努力在多重目標中把握動態平衡,在多重約束中實現最優發展,既全力以赴保發展又敢于斗爭守底線,在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前提下,持續提升用地用礦保障能力和水平。要強化用地保障,堅持“凡用地、先挖潛”,健全產業用地多主體多方式供地制度,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加大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要建立重點支持類產業項目用地計劃指標省級統籌保障機制,以單列用地計劃指標的方式保障電子信息、能源化工、先進材料等六大優勢產業項目落地,全面推行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供應,建立用地用礦審批綠色通道。要提升戰略性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加大國家緊缺礦產和四川優勢礦產勘查投入,全力推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在四川落地落實,加快戰略性礦產資源礦業權出讓,積極實現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增儲上產,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堅持生命共同體理念,積極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四川
生態興則文明興。四川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責任。保護好四川的山山水水,職責神圣、使命光榮。近年來,四川完成烏蒙山連片區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貧項目、廣安華鎣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等重大工程,完成生態修復面積達324萬畝;高質量推進四川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和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兩個國家示范工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開創性進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牢上游意識、強化上游擔當、筑牢上游生態屏障,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積極推進美麗四川建設,不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多領域、全要素統籌謀劃,堅持“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統籌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要嚴格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切實加大自然資源執法監管力度,規范各類空間活動,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切實維護生態安全。
(作者為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 )
掃描二維碼分享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