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寧遠縣遭遇持續強降雨,保安鎮3小時最大降雨量達116.9毫米。面對嚴峻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全縣上下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創新實施“五個到位”工作法,有效處置突發地質災害10起,緊急轉移群眾70戶190人,實現人員零傷亡。 ??????
織密立體監測網絡,預警響應精準到位。構建“氣象+自然資源+鄉鎮+村組”四級預警體系,創新建立“三個第一時間”響應機制:一是第一時間會商研判。當5月23日監測到保安鎮降雨量突破警戒值時,寧遠縣氣象局、自然資源局立即啟動聯合會商,迅速完成數據共享和形勢研判。二是第一時間分級預警。5時40分,寧遠縣氣象局、自然資源局聯合發布暴雨橙色預警,5時56分又連續發布暴雨紅色警報,同步啟動地質災害防御Ⅳ級響應。三是第一時間全域響應。通過應急廣播系統、防汛工作群等渠道,15分鐘內將預警信息傳達到全縣20個鄉鎮(街道)408個村組,實現應急響應“縣-鄉-村-戶”四級貫通。
構建網格責任體系,風險管控落實到位。創新“雙網格長”責任制,建立“五個一”防控機制:一是“一圖”統攬。繪制全縣地質災害風險“一張圖”,將全縣58個地質災害隱患點,349處中高風險斜坡單元納入動態監測。二是“一長”主責。在隱患點實行行政網格長與技術網格長“雙負責制”,落實包保責任。三是“一員”監測。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配備1名專職監測員,雨天每天1-3次巡查,暴雨加密巡查;中高風險斜坡單元和切坡建房配備風險管控責任人,做到對全縣地質災害風險隱患區全覆蓋。四是“一戶”一策。對中高風險區1584戶切坡建房戶實施差異化管控,建立個性化轉移方案。五是“631”預報預警。嚴格落實6小時預報、3小時預警、1小時“叫應”、半小時再呼應的要求,為風險區群眾開通預警信息直通車。
創新避險轉移機制,群眾安置保障到位。在保安鎮中心鋪村大坪鍋4組避險轉移中,實踐“三早三快”工作法:一是風險早識別。根據歷史災情建立低風險區“觀察名單”,對朱景云戶實行重點監測。二是預警早響應。收到紅色預警后,鎮村兩級15分鐘內啟動轉移程序。三是群眾早轉移。采取“敲門行動+應急安置”模式,提前10分鐘完成人員轉移。四是安置快跟進。啟用村級應急避災點,30分鐘內完成全縣70戶190名轉移群眾食宿保障。五是回遷快評估。組建“地質專家+村干部+群眾代表”評估小組,建立安全回遷評估機制。六是輿情快處置。通過“村村響”及時通報災情,消除群眾恐慌情緒。
強化科技支撐能力,應急處置高效到位。面對棉花坪瑤族鄉排山坳村突發滑坡險情,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應急體系:一是無人機快速勘測;二是智能監測預警;三是數字化應急處置。
深化聯防聯控機制,責任鏈條壓實到位。 建立“五方聯動”責任體系:一是黨政主要領導包片。縣領導駐點重災鄉鎮現場指揮;二是技術專家駐守。縣局專家組建技術支撐組;三是部門協同作戰。自然資源、應急管理、公安等部門成立聯合指揮部;四是鎮村網格落實。鎮村干部包保到戶;五是群眾自主防范。開展“戶戶都是監測員”培訓,提升群眾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