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依托G60滬昆高速擴容工程,在醴陵市全域探索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新路徑,有效打通土壤資源循環鏈、要素整合鏈與價值轉化鏈。
鏈緊政策落地鏈,破解難題拓新局。株洲市局精準鎖定醴陵市整改痛點,突破性地將“以項目促整改、以技術提效益”的理念注入省級重點工程——G60滬昆高速醴陵段擴容項目,一舉打通“應剝盡剝、應用盡用”的政策執行瓶頸和“土壤短缺、進度滯后”的現實困境,探索出以重點工程撬動全域資源保護的破局新路徑。
鏈優多維協同鏈,高位統籌聚合力。創新建立“市級指導+縣級落實+企業協同+技術支撐”的共責機制,強力牽引資源整合與行動統一。市級組建專項督導組,深度下沉醴陵一線,既精準傳達政策與技術標準,又聯合省級專家為當地紅壤“量身定制”全周期操作方案。著力破解關鍵梗阻,統籌建設單位承擔剝離成本,地方政府主責土壤收納和優化部署3處臨時儲土點,保障應收盡收、安全儲備。推動剝離土壤資源與耕地恢復、復墾等整改任務“精準掛鉤”,8853.60m3優質表土100%利用于12畝耕地恢復、5畝臨時用地復墾及旱改水提質項目,促使醴陵市補充耕地整改進度增加40%。
鏈精全程規范鏈,質效同升強保障。聚焦醴陵農業生產特點,創新實施“錯峰剝離”模式,選擇晚稻收獲后的農閑窗口高效施工,以柔性方案筑牢農民利益防護網。直面當地土壤有機質偏低、酸性強等短板,集成自然資源與農業農村力量開展靶向改良,添加腐熟有機肥、生石灰等調理劑,成功推動土壤有機質含量從1.8%提升至2.5%,穩步躍升為二級水田標準。株洲還建立了土壤再利用長效跟蹤體系,對復耕地塊定期檢測pH值、有機質等核心指標并評估生產效益。改良地塊早稻單產已達450公斤,與周邊地塊相當,生態、生產雙效顯著。
此次探索形成的協同機制已被株洲迅速復制推廣至攸縣、茶陵等縣區,為全域共護耕地提供了有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