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是改革開放以來篇幅最短的,但“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還是出現在報告中。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個字,卻牽動著全國政協常委、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的心。今年他帶來的提案就是關于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保護問題。
“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指出。
長江的生態問題出在哪里?李朋德根據長期的觀測和調查研究認為,季節性干旱缺水、洪澇災害以及污染是長江面臨的主要問題,長江流域濕地退化也是嚴重的生態問題。
一方面,長江中下游旱災頻繁。長江中下游本是雨量豐沛之地,然而2011年4~5月,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發生旱災;2019年8~12月,贛中南、湘中北、鄂中東部等地區又出現大范圍干旱。鄱陽湖每年在枯水期水體面積一個月內就縮小了五分之一。干旱使湖泊的洲灘面積銳減,原本“水漲為湖、水落為洲”的濕地加速退化。2019年,鄱陽湖極端低水位較往年提前近2個月,持續時間明顯延長。
另一方面,長江中游洪澇災害與干旱災害并存。湖南在1998年、2017年、2019年的7月份,均發生了較大規模洪澇災害。鄱陽湖流域每年3~6月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57.2%;7~9月,隨著長江水位上漲,鄱陽湖年最高洪水位到來,威脅湖區防洪安全。2019年7月,贛州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山洪,圩鎮被淹、房屋倒塌、山體滑坡、道路被毀,經濟損失巨大,人民生命安全受到重大威脅。
“極端氣候事件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不平衡是長江中游干旱和洪澇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區域氣候模擬表明,極端降水指標在未來40年有所增強,未來15年長江流域洪澇風險更高?!崩钆蟮抡f。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推動著中國歷史和經濟社會發展,養育著千千萬萬黎民百姓。如何落實好生態優先,讓母親河永葆生機?
李朋德認為,生態涵養是當務之急,要留住長江中游的水。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中,水是關鍵所在。
“地表水庫、跨區域水利樞紐工程,是目前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不平衡問題的主要手段。建設地下水庫,引導地表水入滲到地下,延長水的徑流時間,可以起到同樣的調節作用,并起到涵養生態的作用。全球地下水庫約36%用于生態環境保護或地下水質凈化。長江中游分布有砂礫石和花崗巖風化帶含水層,存在較多礦山廢棄采空區和巖溶溶洞,具備建設地下水庫、地下水涵養層的潛力?!崩钆蟮抡f。
對此,他建議,首先,要構建地下水庫和地下水涵養層。封堵礦山廢棄采空區和巖溶溶洞,構筑地下水庫,澇季灌入蓄水,旱季抽排利用。利用風化帶以及砂礫石含水層,構筑地下淺層阻水帷幕,增加地下水徑流深度,減緩徑流速度。將原本快速流走的地表徑流轉化為地下緩慢徑流,涵養生態,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平衡問題。
同時,改良農業林業的耕作方式。在山地、斜坡地耕作區推廣平坡耕作,攔截順坡流動的地表水,將地表水引入到地下減少水土流失。鼓勵旱地深挖耕作,深耕土地,加大水的入滲量和入滲深度。
此外,應加強地質勘查,查明風化帶含水層、廢棄礦山、主要巖溶地帶的地下空間的分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地下水與地表水關系。研究制定相關技術規范,明確技術要求。
對于地下水生態涵養體系建設所需的經費問題,他認為,應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將地下水生態涵養體系建設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戰略相結合,設立專項財政基金,激勵企業和農民積極參與。
“深挖湖泊廣積水,動態調蓄生態美?!崩钆蟮抡J為,唱好新時代的《長江之歌》,需要我們存水入地,動態調蓄涵養長江生態。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