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區域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加劇,祁連山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總體生態服務功能急劇下降,這對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造成現實威脅。”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一中教師賀穎春提出,生態資源保護及其功能價值的維護需要付出相當大的成本。建立生態保護機制,必須從國家層面建立社會共擔機制,調節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之間的利益,促進生態保護責任落實。
賀穎春表示,在過去的幾年,國家實施了草原生態補獎政策,使中度以上退化植被得以休養生息。但目前,森林冰川、濕地河流、礦產資源等生態補償機制都尚未建立,沒有形成地域相聯、資源互補、利益分擔的有效機制,無法采取完備的生態保護措施。甘肅、青海兩省許多民族地區大部分處在祁連山生態保護功能區的核心區域和緩沖區域,地方為保護生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之退牧還草、退耕還林、草原補獎等政策的實施,牲畜規模幾近大幅壓縮。在補償標準偏低且不足以彌補生產成本增加和減畜經濟損失的情況下,農牧民持續增收困難不斷加大。同時,受制于祁連山重點保護區界限范圍不明確,許多可開發利用的礦藏資源遲遲得不到開發,部分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政策也無法落地,群眾亟盼國家能夠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此外,下游地區無償利用上游提供的生態資源得到了快速發展,卻不承擔生態保護成本,保護者精疲力竭,受益者卻無償使用,導致生態保護成本分擔機制的實際不公平和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影響了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賀穎春建議,盡快確立祁連山保護區區域范圍,使資源保護和科學開發利用有據可依、有序推進。啟動實施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通過實施濕地保護與建設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及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等一批重大生態恢復與綜合治理工程,對祁連山生態環境實行搶救性保護。加大生態功能區均衡性轉移支付和政策補償落實力度,建立科學的利益分擔和補償機制,對生態功能區水源、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和基礎設施、礦產資源、農牧民收入等保護成本進行分類補償,激勵各級政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多渠道輸轉安置生態功能區農牧民,促進農牧民轉產就業,緩解生態保護壓力。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