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時代的耕地保護監督工作,需要分析研判、深刻認識我國耕地資源稟賦的差異性,不斷探索創新能夠適應不同區域的耕地保護差別化政策。這其中既要立足耕地資源稟賦的差異性,也要兼顧耕地資源利用條件配置的差異性,還要考慮耕地保護監督工作重點的差異性,以及耕地保護監督制度建設的差異性。
我國現有耕地從南到北、從低到高分布在49個自然區中。從地類分,有水田、水澆地、旱地,其中旱地占了半壁江山,只能發展雨養農業。從種植制度分,有熱作區,有三熟區,有兩熟區,也有一熟區,光熱條件是影響耕地資源利用的主導因素。從地形看,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也有西北干旱、南方丘陵山區。做好耕地保護,必須充分考慮自然地理格局對耕地資源的支配性作用。
耕地資源的形成及其開發利用,不是撒把種子能長出莊稼就算數的,而是一個隨著農業文明發展不斷進步的系統工程。耕地資源稟賦的差異,與耕地資源利用系統的發展變化互相作用。《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規定的“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在不同地方特別是南方北方、東部西部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我國三大平原農區的耕地資源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突出問題,東北平原黑土地退化,黃淮海平原地下水漏斗,長江中下游平原農田土壤污染,這些問題都已引起高度重視。西北地區耕地荒漠化、沙漠化,西南地區耕地石漠化,南方地區水田減少、坡耕地增加,都會對耕地資源的總體質量帶來實質性損害。對此,區分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制定差異化的耕地保護監督政策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立足自然資源稟賦保護耕地,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充分尊重這些地域的差異性。從南方省份耕地保護監督實踐來看,貴州如何妥善處置平壩區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廣西如何處理糧糖關系,廣東如何安排高質量發展轉型、切實履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等,都需要實事求是、具體深入地去研判和解決。那些只關注數量,不關注布局、產能、生態的耕地保護“一刀切”政策,該清理清理了。
綜上,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杜絕耕地邊際化、治理耕地碎片化、提升耕地生態安全水平等一系列耕保舉措,都需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充分尊重地方實踐探索,從而走出一條符合實際、更加完善、能夠落地管用的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
(作者單位: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