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絕大部分水資源涵養在山區丘陵和高原,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
——習近平
巍巍大山,涵養萬物。一條條橫亙華夏大地的山脈,是支撐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生態脊梁,也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中,山的生態功能格外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全國絕大部分水資源涵養在山區丘陵和高原,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
近年來,我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在山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方面,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答卷。在秦嶺,大熊貓、朱鹮等旗艦物種棲息地面積持續擴大,森林覆蓋率明顯回升;在祁連山,退化的草原和濕地得到有效修復,冰川保護與水源涵養成效顯著;在賀蘭山,裸露的巖壁重新披上綠裝,“塞上江南”的綠洲生機盎然……放眼神州大地,一道道生態屏障愈發蒼郁。而隨著礦山生態修復持續開展,一座座曾千瘡百孔的礦山,如今也恢復了新的活力。山以其生機賦予水源源不斷的活力,滋養草木、涵養大地。
如今,站在新的起點,我們應當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山的保護和治理水平,更加精細地描繪美麗中國畫卷。
我們應當健全監管體系,充分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空天地一體化”保護網,守牢生態保護紅線,杜絕礦產資源私挖濫采、違法違規建房、破壞生態等現象的發生。我們應當大力推廣“山水工程”的成功經驗,遵循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最大限度減少人工設施對自然的影響。我們應當從大生態區域的視角,系統規劃山區的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注重生態廊道的銜接,讓不同的生態區彼此相連、互為支撐,為動植物的繁衍遷徙提供條件,避免碎片化治理和“生態孤島”現象。我們應當建立完善生態修復相關技術標準,結合成功案例為山體生態修復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技術套餐”,推廣適用的裝備和技術方法,為工程設計、邊坡治理、植被選擇等各方面提供技術支撐。我們還應當繼續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生態補償機制,讓山得到更好守護,讓守護大山的人得到應有回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讓山更綠、更美,既是守護生態命脈,也是守護文明根脈。當每一座山都成為“兩山”理念踐行地,美麗中國畫卷必將更加光彩奪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定能實現。(王少勇)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