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落有致的白墻灰瓦小樓、四通八達的平坦道路、整齊排列的溫室大棚……這是近日在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川王鎮鐵洼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看到的場景。
民生之事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2022年以來,天水市堅持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保障生態安全、改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按照“黨委領導、政府牽頭、部門協同、社會融入、企業參與、群眾支持”的工作要求,將任務細化落實到戶到人,形成“市級政府牽頭抓、縣級政府具體抓、鄉鎮政府挑擔子”的工作格局,努力讓群眾住上暖心房,圓了安居夢。
避險搬遷,“憂居”變“優居”
“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望著自家的二層小樓,川王鎮鐵洼村村民馬國孝感慨地說,“安置點附近就有小學,公交車通到家門口,不僅老人看病方便了,也不用擔心孩子上學接送問題了。”
馬國孝介紹,他家的老房子是土木結構,屋后是一個崩塌災害隱患點,每逢下雨天都會擔心山上的石塊滾下來壓壞房子,搬進集中安置點后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
“鐵洼村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占地90畝,分兩批搬遷130戶,總投資4268萬元,安置房為兩層框架結構、五室一廳、兩衛一廚,結構合理,功能齊全。”川王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
川王鎮只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推進避險搬遷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緊緊圍繞“搬得進、住得穩、生活好”的目標,盯緊390處地災隱患點,精準識別搬遷對象,扎實做好避險搬遷,建設張家川鎮孟寺村、川王鎮鐵洼村、恭門鎮恭門村等19個安置點,讓大批群眾搬進新房子、過上新生活。
夏日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避險搬遷安置項目施工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工程車輛繁忙穿梭,一派熱火朝天景象。在安置點建設中,該縣嚴把項目質量關,鼓勵村民參與質量監督。當地村民海國杰說:“我經常來施工現場看看,手機里保存了記錄施工過程的幾百張照片和數十個視頻。”
過上新生活的還有天水市麥積區渭南鎮渭紅村孫家莊組的村民。渭紅村孫家莊組地質構造復雜、生態環境脆弱,是麥積區地災高發易發地帶。2024年3月,麥積區啟動避險搬遷,在深入了解群眾生產生活需求、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
如今,走進渭南鎮渭紅新村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一幢幢新房映入眼簾。一戶村民大門上貼著的“囍”字,為這片新居增添了濃厚的喜慶氛圍。渭紅新村村民王召粉高興地說:“最近,我家搬進新房,兒子迎娶新娘,全家都沉浸在雙喜臨門的喜悅之中。”
綜合施策,讓群眾搬得安心住得順心
天水市位于隴西黃土高原,地處秦嶺山地、六盤山山地過渡地帶,地質環境脆弱,是甘肅地災重點高易發地區之一。截至目前,全市排查出地災隱患點2513處,對42萬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
為做好避險搬遷工作,天水采取“政府主導、群眾自愿、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的策略,制定了五年搬遷計劃,按照“縣級認定、市級審核、省級復核”的程序確定搬遷對象,在靠近縣城、小城鎮、產業園區和中心村的區域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51個。同時,該市整合各類資金資源,配套建設水、電、暖、網、路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文化、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確保群眾搬得安心、住得順心。
今年,得益于避險搬遷項目,天水市秦州區華岐鎮梁山新村村民宋來祥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安置房。宋來祥算了一筆賬:“這次搬遷,不僅政府補助了10萬元,還有5萬元無息貸款,極大減輕了家庭負擔。如今住進新房子,家里用上自來水,出門就是柏油馬路,與在城里生活沒啥兩樣。”
精準識別搬遷對象是做好避險搬遷的重要環節。2022年,武山縣組建30個工作組,對避險搬遷對象進行全面摸排,采取“戶申請、村評議、鄉審核、縣審定”程序,逐戶建檔,深入開展“千名干部進萬家”活動。“老房子住習慣了,我最開始時不想搬,可鎮干部來了十幾趟,連我孫子上學問題都幫忙考慮到了,最終同意了搬遷。”家住武山縣灘歌鎮的王大爺說。
2022年以來,天水市整合鄉村振興、生態保護、城鎮建設等各類資金2.51億元,發放貼息貸款7966萬元,采用“財政貼息+農戶自籌”的模式,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籌資難題,實現“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其中,清水縣推出“10+5+N”政策,每戶搬遷群眾可獲10萬元的財政補助資金、5萬元的財政貼息貸款,并享受“N”條配套扶持政策。
同時,天水市大力實施“新市民計劃”,加快配套建設文化廣場、衛生室、污水處理站等基礎設施,同步享受城鎮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確保群眾“搬得出、住得安、有保障”;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方式,扎實開展拆舊復耕復綠,提升騰退土地效益,提升搬遷工作質效。
穩崗就業,做好搬遷安置“后半篇文章”
“政府不僅提供免費的拉面制作技能培訓,還幫我在縣里找了一份工作,現在每個月能掙6000多元。”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家餐館拉面師馬文杰說。
近年來,天水市將避險搬遷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扎實做好搬遷安置“后半篇文章”,在安置區周邊布局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努力解除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
其中,秦安縣采用集中安置、自主建設相結合的方式,為西川鎮水溝村144戶群眾建設了安置房,同步引進8家勞動密集型企業,開發公益性崗位560個,開展技能培訓,確保有勞動能力的家庭至少一人就業。同時,該縣通過土地流轉、光伏扶貧、發展鄉村旅游等方式,讓搬遷群眾戶均年增收1.2萬元。其中,西川鎮安置點利用復墾土地種植花椒,去年戶均分紅達4000元,安全飲水、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實現100%保障。
景愛林是清水縣白駝鎮現代農業園的番茄和草莓種植大戶。他介紹,其蔬菜大棚與安置點很近,吸引了許多搬遷群眾來此務工,種植采收高峰時要雇傭約20名工人,每天發放勞務費80元/人。
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天水市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秦州大櫻桃、麥積花牛蘋果、秦安蜜桃、甘谷辣椒、武山蔬菜、清水木耳等特色農業,并結合華天科技、星火機床等重點企業用工需求,讓4469名搬遷群眾實現就近就業,戶均每年增收3萬元以上。
避險搬遷不僅改善了群眾居住條件,還成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連心橋”。“我們這個安置點的群眾來自6個村,既有回族也有漢族,從搖號選房那天起,鎮干部就建了一個微信群,誰家的水管漏了、廁所堵了,在群里說一聲,就有干部前來解決,鄰居知道了也會來幫忙,大家相處得很融洽,就像一家人。”家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川王鎮鐵洼村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的馬小春說。
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3年,天水市累計避險搬遷1828戶;2024年1597戶已全部搬遷入住;2025年實施搬遷454戶,預計11個安置點9月底全面建成,11月中旬完成搬遷入住。
老村舊貌成往事,美麗新居入畫來。隨著避險搬遷工程加快推進,一大批既安全又安居、既有“顏值”又有“溫度”的安置點相繼建成,一幅幅生態美、產業優、文化興、百姓富的壯麗畫卷正在隴原大地上徐徐展開。(王鋒)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