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在202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自然資源部發布全國第二批礦區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從“因礦而生”到“因礦重生”,30個典型案例深刻詮釋了礦區生態修復在提升區域生態系統功能、改善人居環境、賦能鄉村振興、促進資源集約利用和帶動產業轉型等方面的多重價值和顯著效益,為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發展范式,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了新動力。
據介紹,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自然資源部門以“兩山”理念為根本遵循,將礦區生態修復作為推動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筑牢法治根基、強化全鏈條監管、加大修復治理力度、夯實技術支撐等舉措,推動礦區生態修復工作取得新成效。
生產礦山生態修復是推動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的關鍵舉措。典型案例包括13個生產礦山,涵蓋國有與民營企業,涉及煤炭、銅、磷等多種礦種及露天、地下等多種開采方式。其中,河北邢臺勝合華建材、安徽淮北礦業、江西上饒德興銅礦、湖南常寧水口山鉛鋅礦等礦山企業履行“誰破壞、誰治理”的法定義務,堅持保護優先、源頭防控、統籌規劃,探索出“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綠色發展新路徑,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廢棄礦區生態修復是還生態“歷史欠賬”、重塑區域發展生態本底的重要途徑。典型案例包括14個廢棄礦區,涵蓋中部丘陵、南方酸性礦區、高寒高原等區域,涉及采煤沉陷區、金屬礦、采石場等不同廢棄礦區類型。其中,浙江湖州安吉、西藏日喀則定日、重慶梁平、廣東梅州等地堅持因地制宜、多元投入,系統推進損毀土地治理與生態功能重建,將曾經的“環境負資產”轉化為“優質生態資本”。
礦業遺跡保護性開發是礦區生態修復從“復綠增效”邁向“文化傳承”的深刻轉型。本次典型案例首次納入了3個具有代表性的礦業遺跡保護性開發案例。其中,新疆可可托海等地通過深度挖掘礦業歷史與工業遺產價值,將冰冷的礦坑、廢棄的廠房等礦業遺跡轉化為承載記憶的陳列館、教育基地與旅游平臺,既守住了生態底線,又激活了文化基因,為礦區可持續發展注入了人文溫度。(記者 李倩)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