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齊魯首邑”之稱的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山川秀美,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
11月中旬,按照報社“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工作安排,記者在濟南市國土資源局歷城分局下轄的西營、仲宮、柳埠三個國土資源所調查采訪了5天,與所里工作人員同吃、同住、同工作、同學習,深深感受到基層國土資源人為保障地方發展,保護國土資源,呵護群眾安全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真情獻沃土的情懷。
小事不小
11月14日一大早,推窗遠眺,山坳間薄霧如紗,莊稼上的露珠在朝陽里閃著光。又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
早飯后,記者跟隨西營國土資源所的工作人員去上降甘村,為村民新申請的宅基地定點放線。
路上,分管地籍工作的副所長宋衛明告訴我們,上降甘村有6戶人家因兒女結婚、老房破損、避險搬遷等原因,申請新宅基地。接到申請后,所里及時組織人員對村民的申請條件進行了調查核實。此行,就是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和現狀圖,完成新宅基地定點、放線等測繪工作。
“我的地在這里!”在上降甘村,村民雷在鳳指著一片空地說。交談中,記者了解到,65歲的雷在鳳的房子已有45年歷史,打算翻修,但原宅所處的位置是一處地質災害易發區。為此,西營所為雷在鳳安排了新的宅基地。
帶著好奇,記者來到了雷在鳳的老宅院。只見整座院子完全是干打壘的土墻,麥秸搭的屋頂已露出一個大洞,后院墻體也已部分坍塌。這座院子位于半山坡的低凹處,緊靠山體。村會計李傳花告訴我們,一下雨,水很快就沒過排洪渠,溢出路面一米多深,根本沒法走路,要是山洪暴發就更危險了。因此,一遇下雨天,村里就得通知老人提前轉移避險。
雷在鳳的老伴身患殘疾,腿腳不靈便,唯一的女兒平時農活忙照顧不上。老兩口種植的花椒樹原本七八月份就該采摘了,卻因上坡路途遠,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到現在還沒收完。遇到我們時,老人正推著小車,準備去地里摘花椒。
記者再一次回到新宅基地時,工作人員已經為雷在鳳老人測量好了新宅基地四至。雷在鳳撥開雜草,指指一處石頭標記,然后又跑到地的另一頭,興奮地說:“我的地從這兒,到這兒。”
讓雷在鳳更歡喜的是,以前沒錢,蓋房子是一種奢望;現在,政府對避險搬遷給予一部分補助,加上自家的積蓄,生活條件即將迎來質的飛躍。望著規劃圖上自家的用地,滿臉皺紋的雷在鳳笑得合不攏嘴。
為村民辦理宅基地,這樣的小事看起來很平凡。然而,記者從雷在鳳老人燦爛的笑容中深深地感受到:這樣的小事并不小。
軟硬兼施
區里要來檢查地籍管理情況,宋衛明向我們打了個招呼便匆匆趕回所里。分管巡查工作的副所長孫志軍帶著我們上了執法巡查車,開始了例行巡查工作。
載了5人的小面包車在狹窄、蜿蜒的山路上盤旋,路邊時不時有松散的沙土、碎石滑落。記者幾次提筆記錄,都因為劇烈顛簸而放棄。
“我開的可不是車,是坦克!”孫志軍風趣地說。由于管轄范圍多是山地,視線范圍有限,巡查難度較大,執法人員必須每天不間斷巡查,才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上報。孫志軍在駕車的過程中,一邊向我們介紹情況,一邊伸著脖子四處張望。
不知拐了多少個彎,山頂斜坡處的一處正在施工的房屋闖入我們的視野。孫志軍知道,這處建筑手續在辦,還沒批下來。
孫志軍停下車,從外衣口袋里拿出相機,拍下施工場面。施工人員見狀紛紛停下了手上的活,工頭馬軍業迎了上來。
“我們是國土所的,這是我的證件。”孫志軍當即出示工作證,“建房辦證了么?”
“沒有,可我跟鎮上打好招呼了!”馬軍業說。
細細打聽得知,原來,附近不少村民通過養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馬軍業也籌劃著辦個養雞場。
“沒辦手續就得馬上停工!”孫志軍目測了一番工地,表情嚴肅,瞪大眼睛說,“這塊地差不多400平方米吧,你這房子少說也有9米長,拆除的話損失很大。你先停工,把手續辦齊了再說。”
“哎!就屬這塊地最隱蔽了,沒想到你們還是找到了!”馬軍業無奈地嘆了口氣,讓泥瓦匠停下手中的活。“那我馬上問問,把證辦好再蓋。”說完,馬軍業在《停工通知書》上簽上名,按下手印。
見人們陸續撤離,我們也準備再去別處巡查。
“這邊路太陡了,你們的車下不去,還得原路返回哦!” 即便建房被叫停了,馬軍業還是熱心提醒我們。
返回的路上,孫志軍告訴我們,老百姓蓋個房子不容易,這家的建房手續正在辦,強拆我們也下不了手。
“烏龍”事件
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發生前,如何及時引導群眾避險,既是基層所工作的重點,又是難點。
為真切了解基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我們來到了柳埠國土資源所。所長徐利,曾獲得2011年度國土資源部“全國百名地質災害防治優秀群測群防信息員”稱號。
柳埠所轄區有158個自然村,面積171.9平方公里,全年平均降水655毫升,屬山地丘陵區,極易發生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防治任務頗為艱巨。
徐利告訴我們,去年9月2日,因為連續降雨,水簾峽景區發生山體滑坡,滑坡體約5萬立方米。滑坡體前緣有一庫容3萬立方米的塘壩,一旦山體再次下滑將造成潰壩,直接威脅景區安全及下游5000余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情況萬分緊急。柳埠所工作人員在巡查中發現這一險情后,通過區政府發布預警,將受威脅人員進行了疏散,并排空了塘壩庫容 。說起那次滑坡,徐利仍然心有余悸。
地災預警很大程度受天氣因素影響,“烏龍”事件時有發生。“有一回天氣預報說有大雨,我們立即發布三級預警,組織群眾疏散避險。有些群眾不愿意撤離,我們的群測群防人員上去架著就跑,生怕造成群眾生命財產損失。忙活到大半夜,天上卻出現了星星,真是哭笑不得。”歷城分局分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副局長冀慎軍深有感觸地說。“即使沒有起到作用,我們還是應該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徐利堅定地說,“寧愿十防十空,不得一次放松。”
為提高群眾地質災害防范意識,國土所一方面強化宣傳,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夜光警示牌和警示標志,向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戶發放地質災害宣傳頁。另一方面,落實責任,密切監測各隱患點險情變化情況,及時向居住在各災害點上的農戶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告知他們發生地質災害時怎樣避險。
巡查、監測、觀察,是群測群防人員的必修課。在柳埠鎮地質災害點巡查日志里,記者看到今年6月22日的記錄:“今天地質災害信息網發布濟南南部地質災害三級預警,我們分別對災害點進行了巡查,同時要求各災害點監測做好應急預案。”
發生地質災害時,沖在前面的往往是基層所的工作人員,這群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國土人,履行著為民服務的宗旨和諾言,擔負著呵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任務。
所長的思考
地處城鄉結合部的仲宮鎮,生活配套設施完善,交通便捷,是企業投資、群眾擇居的首選地段。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在城鎮化進程中滿足各方需求,是國土資源部門苦苦探尋的難題。
對此,仲宮國土資源所所長張明亭有一番思考。
他認為,克服供需矛盾更好地保護耕地,應不斷完善土地使用制度。結合實際工作,他提出了集體建設用地與農用地結合的節約集約用地思路,并發表在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主辦的《國土資源導報》上。
張明亭介紹,鎮東邊的一個廢棄石料廠,原來挖了一個大坑,現在想做成地下冷庫。要是在冷庫上方做好防水,再鋪上半米多厚的土壤,種植莊稼或蔬菜,這樣地上空間就可以利用起來了,也對冷庫起到了防護作用。
其實,集體建設用地與農用地結合已有實例。陜西的窯洞,上面種植樹木,下面供人居住;東北的地窖,地下貯存糧食,地上種植莊稼,都在一定程度上綜合利用了土地資源。
張明亭認為,集體建設用地與農用地結合關鍵在于土壤資源的保護與貯備,保護土壤比保護耕地意義更深遠。一些項目在建設中破壞了耕地,埋沒了大量的優質土壤。“關鍵是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政策和法律依據。”說到這兒,這位年輕所長原本神采奕奕的大眼睛變得暗淡起來。他建議,應大力推廣建設用地耕作層剝離,并設立土壤貯存區,為造地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是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在基層實踐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基層所長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時,也在思考著如何破解“兩難”,怎樣才能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
即將離開歷城區時,我們見到了西營國土資源所所長王長山。由于過度疲勞,他在醫院已經連續輸液6天。那天上午,歷城區在西營鎮舉行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開工儀式。該項目總投資1.2億多元,項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4000多畝。眼睛布滿血絲的王所長興奮地說:“土地整治項目給百姓帶來實惠,這是我們國土人最牛的時候!”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