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領導干部下基層的熱潮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走出大樓,沉下身子、到艱苦地區……下基層走訪的目的是聽民聲、摸實情,進一步密切干群關系。
從全國來看,很多地方的走訪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得到群眾好評,但個別地方的走訪變了味——領導要下基層,事先派人下去“接頭”,或者提前通知下轄部門迎接。于是乎,下級豈敢怠慢?只有硬著頭皮精心安排走訪路線,甚至找幾個群眾,教他們如何“說話”。這樣一來,走訪看到的都是一個個漂亮的“繡花枕頭”,悄然間,“走訪”變成了“走秀”。
領導干部下基層,要放下架子,腳踏實地走進田間地頭,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這樣才能訪得出內容,聽得見真話,進而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為了避免走訪流于形式、走馬觀花,必須做到“四百”和“三訪三問”。“四百”指進百家門、聽百家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三訪三問”包括:一訪困難戶,問困難的原因。針對困難戶在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了解貧困原因和實際困難,向他們送科技、送溫暖,想辦法幫助解決生產過程中缺資金、缺技術等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二訪意見戶和矛盾糾紛戶,問產生矛盾糾紛及結怨的原因,幫助化解信訪問題和群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對土地征收、拆遷、補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積極向群眾宣傳政策法規,做好思想工作;對矛盾糾紛戶,要耐心細致地化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三訪有威望或有貢獻的老黨員,問他們對新農村建設以及村內一事一議有哪些好的計策,鼓勵他們多為家鄉建設獻計。
(作者單位:云南省賓川縣國土資源局)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