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圍繞“守底線、提質量、嚴執法、傳文化”總體要求,穩步構建數量、質量、生態、文化“四位一體”的耕地保護格局。
一是嚴守數量紅線,做到穩總量。規范重大工程項目耕地占補管理,嚴格落實“占一補一”要求。全面推行五級田長制,建立覆蓋全域的田長責任體系,布設千余個鐵塔視頻監控點位進行實時動態監管,有效遏制違法占地現象。積極開展“耕地找回行動”,有序推進歷史流失耕地恢復工作,通過“農戶自種+集體托管”模式恢復撂荒地1萬多畝;在沿江易澇區實施汛旱并防及耕地置換工程,置換新增耕地1200余畝,連續25年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二是提升質量根基,實現提產能。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平原地區配套智能灌溉和土壤墑情監測系統,丘陵地帶通過“小田并大田”和“坡改梯”解決田地零碎問題,共建成高標準農田101.17萬畝,糧食單產水平有效提升。大力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推廣秸稈還田、土壤改良等技術,加強土壤酸化板結治理;完成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通過“一戶一土樣、一畝一檔案”精準指導科學施肥,全市耕地質量平均提升1個等級。實施“水利+耕地”雙保護工程,沿江地區強化防洪與渠系疏浚,山區增建水庫泵站,顯著提升嚴重干旱期間的耕地灌溉保障能力。
三是修復生態環境,保障可持續。從嚴管控土壤污染風險,制定農用地重金屬污染防治方案,完成8家涉重金屬重點企業整治;通過農藝調控與工程修復雙措并舉,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提升至95%以上。系統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建成農藥包裝廢棄物和廢棄農膜回收體系,回收率分別達71%和84.52%;創新推廣"稻漁共生"生態種養模式,推動化肥減量增效;統籌礦山生態修復,年內完成多座礦區復墾工程,有效新增優質耕地。
四是傳承農耕文化,激活軟實力。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注重保留傳統梯田、古灌溉渠等歷史印記;在耕地集中區域設置農耕文化標識牌,系統介紹“稻作文化”等精髓內涵。同時,充分利用整治騰出的建設用地,精心建設農耕文化展館,打造鄉土文化展示窗口;在復耕的撂荒地打造千畝連片雙季稻農耕示范片,促進傳統農耕技藝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