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福建廈門,處處皆是景,舉目滿眼綠。
鼓浪嶼,綠樹婆娑,繁花似錦;筼筜湖,碧波如鏡,白鷺翩躚;五緣灣,海天一色,魚翔淺底;紅樹林,紅林綠水,鷺飛魚躍……
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一個個“綠色桂冠”實至名歸。
廈門的每一分綠色都來之不易。向前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的廈門,無序開發使生態遭到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湖成臭水溝,灣成爛泥灘,“花園城市”名不副實。
廈門的生態環境之變,源于36年前的筼筜湖治理。1988年3月,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綜合治理筼筜湖”專題會議,開啟了筼筜湖的“重生”之路。
一湖之治成為廈門生態環境“蝶變”蕩開的第一朵漣漪。當生態文明的理念率先為湖泊治理注入活力,隨后在全市慢慢蕩漾開來,廈門發展理念、發展方式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走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關鍵一步。
也是在廈門,生態文明理念的輪廓在實踐中愈發清晰可見,孕育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法治雛形,成為今后影響祖國大地甚至為世界提供借鑒的中國經驗。
36年彈指一揮間。承載著國家改革開放“試驗田”“窗口”“排頭兵”歷史重任的廈門,在人民領袖習近平的親自擘畫下,久久為功,一任接著一任干,為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探索試驗、探路先行,渲染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生態畫卷。
筼筜湖綜合治理是廈門開啟“美顏”模式的第一場硬仗,由此廈門完成了一次深層次、全方位、整體性的生態治理理念的變革和重塑,廈門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結合也就此開啟
從高空俯瞰,廈門島被一眾海灣包圍,灣中亦有灣,是典型的海灣型城市,城在海上,海也在城中——廈門島西海域的海水從堤口處涌入島嶼,筼筜湖如同“輕飄帶”橫貫大半個廈門島。
廈門古時是白鷺棲息之地,故稱“鷺島”。愛鷺的廈門人不曾想,上世紀80年代末野生白鷺幾乎絕跡。雖為市鳥,卻不得一見;喚作鷺島,卻難覓一鷺。
“以前這兒可臭了,沒人過來玩!”沿湖散步的龐大爺道出了筼筜湖的不堪往事。筼筜湖曾是天然避風港,與海相通。上世紀70年代初,為解決生計問題,廈門市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圍海造田行動,筼筜港西側建起一道堤壩,湖面水域從10平方公里縮小到2.2平方公里,筼筜港從此成為筼筜湖。
緊接著,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拉開序幕,筼筜湖南北兩岸快速發展,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長年累月直排入湖。昔日廈門著名“老八景”之一的“筼筜漁火”不再,只剩垃圾成堆、污水四溢、水體黑臭、魚蝦絕跡,成為百姓苦不堪言的“筼筜之殤”。
事實上,從1984年起,廈門便拉開了筼筜湖治理帷幕,但由于經費不足、治理難度大等因素推進緩慢。筼筜湖污染問題,成了民眾之盼,更成為擺在廈門面前的一道課題:是否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發展經濟?
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一路調研,一路思考,關于這一問題他抱有清晰的認知:
——“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面的建設?我自己認為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
1988年3月30日,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主持召開“綜合治理筼筜湖”專題會議,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創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筼筜湖綜合治理硬仗就此打響。
經過3年攻堅,筼筜湖完成第一期綜合治理,實現“湖水基本不臭”的目標。如今筼筜湖秀麗旖旎,白鷺翩躚,已經成為廈門一張亮麗名片和最美“城市會客廳”,印證了當時治理理念的先進性與正確性。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對于筼筜湖綜合治理資金短缺難題,專題會議明確“市財政今明兩年每年撥1000萬元”。1000萬元什么概念?對于剛剛成立的廈門經濟特區來說,這相當于當時全市基本建設支出的1/10,力度不可謂不大!
而對于“九龍治水”難題,會議則提出“市長親自抓治湖”,高位推動,綜合治理。專題會議后,廈門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領導小組。
時間,是最忠實的書寫者、最清醒的見證者。筼筜湖綜合治理是廈門開啟“美顏”模式的第一場硬仗,由此廈門完成了一次深層次、全方位、整體性的生態治理理念的變革和重塑,廈門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結合也就此開啟。更重要的是,筼筜湖綜合治理成為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的范本,如同白鷺從筼筜湖劃過湖面蕩出漣漪,進而向全市蕩漾開來,由重點治理向全域保護鋪開。透過筼筜湖這扇窗口,一個城市的生態價值觀念逐漸覺醒,彰顯了知行合一的魄力。
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主持編制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生態文明建設繪制路線圖,這也是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一個縱跨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規劃首次將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納入特區發展戰略重要目標,更設置“廈門市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專章,推動廈門從永續發展的角度深度思考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一綱舉萬目張。“得天獨厚”又“得海獨厚”的廈門,將“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優美、清潔、文明的海港風景城市”作為目標,逐漸明確了“生態立市”的宗旨,生態文明理念深深刻入廈門城市發展的基因。
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期間,盛贊廈門“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今天的廈門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持戰略定力是廈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法寶。守護綠水青山注定是一場持久戰,污染防治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廈門在發展中始終堅持一以貫之的生態文明理念不曾動搖
“廈門讓居民在健康的環境中擁有體面的家。”2004年,聯合國人居署在授予廈門“聯合國人居獎”時這樣評價。
從滿目瘡痍,到獲得全球人居領域最高規格的獎項,廈門僅僅用了16年。而在此后的近20年間,廈門從未停止生態文明建設的腳步。從筼筜湖綜合治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被動修復,再到“海域、流域、全域”主動的生態保護修復,廈門樹牢“生態立市”之志,繪就了一幅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的“廈門畫卷”。
保持戰略定力是廈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法寶。守護綠水青山注定是一場持久戰,污染防治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廈門在發展中始終堅持一以貫之的生態文明理念不曾動搖。
在習近平同志的戰略擘畫、指導推動下,每屆市委、市政府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
廈門市委、市政府牽頭成立“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等;在全國率先劃定水系生態藍線并納入“多規合一”協同平臺管理,實現河湖水系“一張藍圖”;率先全國建立“三線一單”即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制度建設是廈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保護好生態環境,防止過度索取、肆意破壞,就要有明確的邊界、嚴格的制度,做到取用有節、行止有度。廈門筑牢生態文明建設的硬框框、硬約束,推動制度優勢充分轉化為治理效能,為美麗廈門建設保駕護航。
近年來,廈門先后制定或修訂出臺《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廈門經濟特區筼筜湖區保護辦法》等多部生態領域法規規章,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綜合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制定實施比國家、福建省更加嚴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誰污染,誰就得買單。以同安區作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試點,廈門積極構建“環境有價、損害擔責,主動磋商、司法保障,信息共享、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體系。
改革創新是廈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不竭動力。生態文明建設堵點多、痛感強,要想有所突破,就要用足用好改革創新這關鍵一招。廈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項項革故之舉推行,一項項鼎新之措展開,在披荊斬棘中先行先試,在攻堅克難中敢闖敢試。
廈門實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六大行動”,推動36項改革任務、56項改革成果落地實施,“多規合一”、筼筜湖治理、“海上環衛”等多項改革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率先在全國實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和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三合一”考核;實施污水全地域治理,構建農村污水治理新格局;率先全國探索構建碳匯交易機制,搭建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和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等。
一次次改革突破、一項項創新舉措有力提升了廈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海漂垃圾治理隊伍對23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日常保潔全覆蓋;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2022年為87.6%,集中處理率100%,農村地區2021年以來完成全市1216個自然村污水提升治理,覆蓋182.36萬人;
下潭尾紅樹林助力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首次實現“零碳排放”……
廈門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生態文明指數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名列第一,一套管長遠、利全局、能操作、可復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正在形成。
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改變著廈門城市與鄉村的“容貌”,更由內而外塑造著這座城市的氣質,涵養城市發展的精神源泉
站在位于廈門湖里區五緣灣的高層建筑里遠眺,以“天地日月人”命名的寓意“天人合一”的5座大橋橫跨灣區,一艘艘帆船、游艇從碼頭相繼出發。
廈門人看重“風水格局”,五緣灣片區如今是廈門經濟最活躍的片區之一,高端商務、海上運動、商業中心在這里齊聚,然而本世紀初卻是廈門人不愿居住的“風頭水尾”。
“淤泥一直伸到海中間,曬鹽場變養魚池,就是一片黑色爛泥灘!”廈門市政協原副主席潘世建回憶。由于過度養殖、傾倒生活垃圾、填筑海堤阻斷海水自然交換等原因,內灣水環境污染嚴重,外灣海岸線長期被腐蝕,一度被認為是不適合居住的地方。
潘世建坦言,當時不是沒想過填平這片爛泥灘,然后賣地、蓋樓、賣房。“清淤泥沙、引水入岸要花很多錢,當時是不可思議的。但如果把海灣填成陸地,納潮量減少,臺灣海峽的海水每天2次涌入五緣灣,城市的未來將面臨危險。不僅是為了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的明天!”
隨著經濟發展,人民對干凈水質、綠色食品、清新空氣、優美環境等生態的需求更為迫切,推進生態文明之路,已成為共同愿望和追求。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字典里,“為人民謀幸福”是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成為廈門生態治理道路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家就住在濕地公園邊上,每天空閑時間都會來公園走走。”湖里區金林社區的黃曉紅曾是附近農民,隨著五緣灣片區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工作推進,她作為原住民被安置到新房中,曾經買東西、看病只有一趟6路汽車能到市區,如今家門口就有超市,醫院也開了許多家,“幸福感簡直爆棚了!”
生活在廈門的老百姓幸福看得見、摸得到——每萬人擁有城市建成區綠道長度1.66公里,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全長52.6公里的環東浪漫線依托海岸天然優勢打造出黃金沙灘、彩虹跑道等,成為網紅打卡地;群眾身心更加健康,空氣質量持續保持全國重點城市前列。
高山之上,同安區軍營村的茶園里,茶香氤氳,風景怡人。軍營村原村委會主任高泉國念念不忘:“1986年和1997年,習近平同志先后兩次來到軍營村。”
然而,當年村里的場景顯得特別扎眼。“當時家家戶戶的家禽全部都是放養,環境衛生非常差,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治安靠狗是真實情況。軍營村與廈門經濟特區格格不入。”軍營村村民、高山黨校初心使命館館長蘇銀坂介紹。
習近平殷殷囑托:“種茶種果,也別忘了森林綠化,要做到‘山上戴帽,山下開發’。”一個小山村如同一扇窗,映射出習近平同志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
30多年過去了,高泉國的老房子還保留著習近平同志來訪時的樣子:青瓦片、水泥墻、木房梁,仿佛時間靜止了一樣,而軍營村山上山下,卻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軍營村山上修復森林植被,山下種植茶葉,發展生態旅游,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生態村”“文明村”,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書寫了生動的注釋。
用高泉國的話說:“軍營村很富,家家住別墅!你看現在,多幸福啊!”
幸福,如今脫口而出的簡單,卻凝聚著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的堅守。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改變著廈門城市與鄉村的“容貌”,更由內而外塑造著這座城市的氣質,涵養城市發展的精神源泉。
生態文明思想逐漸融入了廈門人的血液,內化為全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社會治理格局在這里生出新的“骨骼”,“廈門實踐”從“要我治”向“我要治”轉變
今天,廈門已將城市建設完美融入自然山水格局,“山、海、產、城、人”相融共生,從歷史的山巔回望,人們會更清晰地看到:廈門堅定不移建設生態文明,堅定不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樹立起新的文明標桿——一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相互和諧、相互促進的精彩范例。
五緣灣片區土地價值比生態修復前增長8倍多;杏林灣打造AAAA級旅游風景區園博苑,附近的軟件園三期構建了千億產業鏈……廈門的生態畫卷既外顯于綠水青山之上,又浸潤于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進程之中。
更重要的是,當廈門把土地留給人民,留給文化,廈門人心無旁騖從改善人居環境入手,整治河湖、治理灣區、修復沙灘、保護生物時,這片土地上生產生活生態的變化,正成為提振人們精氣神的源泉。
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始終緊緊圍繞“人民”這個核心,人民群眾可以共享發展成果,自然擁有獲得感、幸福感。人民的幸福感增強了,“主人翁意識”開始覺醒,生態自覺、文化自覺得到積淀,生態文明思想逐漸融入了廈門人的血液,內化為全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社會治理格局在這里生出新的“骨骼”,“廈門實踐”從“要我治”向“我要治”轉變。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沒有旁觀者,也沒有局外人。
高校院所踴躍提供科研力量——
“廈門各個灣區情況不一樣,搞活水體存在技術差別,關鍵在論證。”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蔡鋒說。為此,海洋三所、廈門大學等高校院所,積極組織開展生態系統調查、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攻關等,凝結成更加科學的治理手段。
城市居民主動參與城市建設——
海滄中學退休教師陳亞進競聘了筼筜湖“市民湖長”和白鷺洲公園“市民園長”,巡視環境隱患,宣傳生態文明理念,他說:“只要在廈門,天天都會來,心里踏實一點。”
農村農民探尋共管共治良方——
翔安區大宅村是缺水地區,2017年起,村莊實施農村污水提升治理,實現污水收集全覆蓋。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項目,家家接入排水管網,戶戶爭相歸置自家門口,家園扮靚了,返鄉創業青年回來了,村莊火龍果產業、旅游產業日漸紅火。
36年來,從筼筜湖綜合治理開始,廈門市秉持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態保護理念,如今綠色生活蔚然成風,生態自覺成為全民習慣,百姓正用自己手中的生態畫筆,描繪出一個光明的未來。
剛剛過去的寒冬臘月,廈門市花三角梅姹紫嫣紅,將一條條街巷裝點得賞心悅目。三角梅形狀可塑性強,具有堅韌不拔、頑強奮進的象征。都說市花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品格,36年來,廈門市如同三角梅一樣,堅定不移、久久為功,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構建保護治理大格局,從城市到農村,從山頂到海洋,每一寸“肌膚”、每一根“血管”都被綠色浸潤,發生著深刻改變。
采訪中,五緣灣中一座漁民起錨的雕塑吸引了記者注意,雕塑矗立在海中,漁民面朝廣闊大海,任由海浪拍打而巋然不動。湖里區委常委、副區長王達告訴記者,雕塑命名《啟航》,彰顯著廈門人勇立潮頭敢打敢拼的精神,也昭示著:“廈門把最好的海洋等資源留給了生態,留給文化和百姓。”(李麗穎 劉趁 趙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