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司獲悉,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中期評估工作順利完成。評估結果顯示,示范縣(市)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創建指標整體保持良性增長,土地、礦產、海洋分項創建指標普遍優于全國及所在省份平均水平,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創新做法時有涌現,能力水平不斷提升,呈現出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的良好局面。
為了更好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嚴格落實為基層減負要求,中期評估共收到首批258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提供的典型案例194個,從中遴選出56個創新典型案例,其中土地類37個、礦產類12個、海洋類7個。
據介紹,示范縣(市)以創建為引領,促進多部門圍繞節約集約開展行動,將部門工作上升到政府層面,在縣域層面探索全過程、各領域的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創新,地方政府示范引領作用有效發揮,基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節約集約長效工作機制。各示范縣(市)圍繞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鄉村振興等方面,積極探索節約集約模式、技術、制度和管理創新,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機制和制度經驗。
一是模式創新有突破。例如,上海市靜安區、天津市河東區等,創新公共利益優先、文化保護優先、功能復合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新典范,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等,通過礦產資源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集群化發展模式創新,加速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通過“休閑娛樂+漁業養殖”海洋牧場和“牧場+漁戶”接力養殖模式,助力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融合發展。
二是技術創新日益突出。例如,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等,創新“井工廠”“復縱簡橫”綜合節地技術,強化復合利用,推動節約用地、減量用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通過礦產“智能光電選礦”“一體化智能管控”等技術突破,實現資源綠色開采和高效綜合利用;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通過“風光電立體用海”“深水網箱立體養殖”等技術發展,實現藍色國土利用從平面化向立體化轉變。
三是制度創新更加多元。例如,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等,創新工業廠房產權分割與登記制度、完善工業用地彈性年限出讓制度等,土地要素保障更加高效;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通過“綠礦智用”深化綠色礦山建設,將“治理包袱”變為“生態亮點”;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通過在公益訴訟中明確海洋碳匯損失計量和損害賠償,推進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取得突破。
四是管理創新更加新穎。例如,河北省邯鄲市邱縣、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等,將“騰籠換鳥”等多種模式靈活運用于不同的低效閑置用地盤活,加大存量土地盤活利用力度;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通過探索“政府—礦山—專家”協同管理機制,治管結合實現礦產資源開發保護兼顧;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通過推進海域使用權招拍掛出讓,開發海域使用權交易平臺,推進海域資源市場化配置。
據悉,全國首批258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示范期為2023年至2025年,2024年中期評估,2025年期末總結并認定第二批示范縣(市)。通過創建,推動各示范縣(市)以標準為基礎、指標為依據、創新為動力、示范為導向,著力提升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整體水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 方正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