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法”,著力在實現更加安全的發展上下功夫
切實做到“兩個提升”。一是提升耕地質量。耕地保護是“國之大者”,我們必須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上有所作為,牢牢守住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建立以省域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為核心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編制全省耕地保護與利用專項規劃。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促進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逐步提高優質耕地比例。與農業農村部門建立補充耕地聯合驗收機制,把數量和質量并重落實到位。嚴格執行耕地保護考核獎懲辦法,依據年度考核結果,落實獎懲措施。二是提升礦產儲量。甘肅是礦產資源大省,必須在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上體現應有擔當。要扎實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聚焦重點區域、戰略性及全省優勢礦種安排省級基礎調查和地勘基金項目,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礦產資源勘查,力爭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指導礦山企業在現有采礦權上部和深部開展增儲勘查,既解決企業后備資源不足的問題,又能開辟找礦“第二空間”。緊盯國家所需、甘肅所能、市場所盼,推進礦業權常態化公開出讓,力促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做實“減法”,著力在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上下功夫
努力做到“三化”。一是用地減量化。要切實維護國土空間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建立規劃監測預警、監督評價體系,嚴格實施監督管理。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統籌好人的生產、生活、生態和安全需求,以城鄉生活圈為基礎構建多中心、網絡化、集約型、復合式的空間結構。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協調機制,引導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二是利用集約化。要堅定不移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過資源利用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鼓勵推行“工業上樓”,提高利用質效,以更少土地消耗支撐更大規模經濟發展。三是開采規模化。要深化“以礦招商”,推進礦產資源整合,打造一批成長性好、帶動性強、產品附加值高的行業龍頭企業。鼓勵同一區域、同一礦床不同主體礦業權及資源實施整合,進行規?;_發。
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以資源為基礎,以延鏈補鏈強鏈為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幅提高產業集中度、市場競爭力,逐步向“集中開采、規模開采、綠色開采”的發展模式邁進。
做優“乘法”,著力在實現更有效率的發展上下功夫
重點抓好“三個加快”。一是加快“一張圖”建設。按照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安排,圍繞“四個融合”,立足“兩統一”核心職責,認真落實“一張圖”規劃部署,整合各類數據信息,解決地類認定沖突,加快形成公認公用的“一套數”。二是加快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完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基礎設施,推動北斗產業化應用。加快新一代“天地圖·甘肅”、實景三維甘肅、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地理信息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各行業地理空間數據共享與利用,發展數字經濟。三是加快科技創新。積極申報部省合作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謀劃儲備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抓好科技發展項目實施及歷年結題項目成果轉化。發揮創新平臺引領帶動作用,加快培育地質找礦、地質災害防治、衛星遙感與測繪等領域新質生產力。
做精“除法”,著力在實現更加和諧的發展上下功夫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交匯地帶,是黃河、長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們要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進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價值轉換,擴大生態產品“分子”,減小生態損耗“分母”,聚焦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全局性謀劃。圍繞河西走廊、西秦嶺北麓、渭河源、黃河干流等重點區域,著眼生態系統完整性、地理單元連續性,跨區域謀劃爭取“十五五”山水工程和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二是系統性修復。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篩選一批綜合條件好的鄉鎮穩步推進實施。開展全省采礦損毀土地狀況調查。加強生產礦山生態修復監管,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三是創新性挖掘。發揮“政府+市場”的疊加效應,拓寬治理資金渠道,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生態保護修復。強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保護,通過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明確生態產品權責歸屬。探索自然資源資產綜合收儲、組合供應,顯化和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