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賦能,夯實能源資源安全“底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
堅持聚焦找礦突破,堅定扛牢為國找礦的歷史使命。我們將深入推進 AI找礦賦能資源能源保障,將找礦預測迭代周期由傳統人工模式的3個月縮短至分鐘級,實現海量地質數據集成處理和可視化展示,為基礎地質調查、重要礦產勘查、礦產資源節約與利用等工作部署,提供完整準確的數據支撐和全面領先的技術服務;著力支撐服務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和“十五五”找礦規劃等編制,繼續發揮資源優勢、經驗優勢、能力優勢,開展基礎地質調查系統性工作;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解決區域關鍵地質科學問題,提供地質找礦優選區;加快推進能源資源增儲上產,聚焦鋰、錸、石墨等戰略資源和頁巖氣、煤層氣等新興能源,積極研發應用航空地球物理勘查、多光譜遙感等新技術、新方法,有力服務地質找礦工作,爭取獲得新的重大找礦突破,支撐打造國家重要初級產品供給戰略基地,持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
實景三維添翼,筑牢防災減災安全“底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關系國計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嚴格秉持“兩個至上”原則,堅定扛牢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政治擔當。我們將深化推進實景三維助力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積極運用實景三維快速建模技術和無人機航測、衛星遙感等新型技術,第一時間構建災前、災后高精度實景三維模型,應用精細化影像對比分析,直觀呈現災害破壞程度與范圍,強力支撐決策研判和搶險救援,助力應急處置更加科學、高效;全面落實突發災害應急技術服務協同和駐守支撐機制,積極參與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著力實施增發國債地災防治項目,協助開展防災避險系列工作,增強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
全力支撐開展地災隱患點和風險區更新調查、“點面結合”風險雙控、重點縣城地質安全評估和綜合整治等重點任務,聚焦地災發現難、監測難、預警難等問題,進行成災規律研究、關鍵技術集成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處置,為自然災害源頭防治提供更高水平的科學技術方案,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救災的意識和能力,夯實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基底。
數智運用創新,繪制生態環境安全“底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堅定扛牢保護自然生態的時代重任。我們將深化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數智化”研究應用,充分汲取“基于實景三維的黃河干流自然資源(水資源)調查與資產管理”等典型場景案例實踐經驗,基于地質大數據分析,開展生態問題識別、評價,積極構建新時代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格局;充分運用地球系統科學探尋生態系統演替規律與內在機理,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因時因地、分區分類強化科學部署,重點實施好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等一批生態環境修復項目;持續加強耕地保護特別是耕地占補平衡、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關鍵領域研究,積極推動開展全域綜合整治工作,有效探索生態修復碳匯增量價值交易實現路徑,為增強陸地生態系統碳匯潛力提供科學支撐,建立健全技術支撐服務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擦亮生態底色。
模型創建構筑,形成國土空間安全“底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從大的方面統籌謀劃、搞好頂層設計,首先要把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設計好。
嚴格遵循國土空間規劃規律,堅定扛牢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責任。我們將深化推進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大模型創新構建,主動適應“存量時代”人民城市建設的需要,高標準實施城鎮詳細規劃、城市更新、城市體檢評估等項目,深入探索不同類型詳細規劃編制和實施管控方式,主動探究城市更新的路徑和方法,促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充分激發城市建設活力;持續優化四川雅安三強片區、德陽龍高片區等鄉村樣板,系統研究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發展的關鍵問題,探索實踐“通則式”規劃管理,更好塑造空間、推進治理、創造價值,實現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調查、策劃、規劃、設計、土地整治、要素保障”全產業鏈服務模式,持續推出“規劃+”精品項目,提煉總結“規劃+”實踐經驗,進一步探索規劃與國土空間安全韌性、自然資源資產權益、數智化等專業的融合創新,筑牢美好家園建設的空間底座。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