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10日,第十屆海洋強國戰略論壇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主題為“陸海統籌、科學至實,構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多位院士、專家圍繞海洋經濟發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海洋防災減災等熱點問題,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建言獻策。
本次論壇設有4個分論壇,31位專家學者以海水淡化及水處理技術、海島海岸帶保護與管理、深海探測技術與智能裝備、海洋觀測技術等為主題,展開深入交流。論壇期間,中國海洋學會黨委第五次會議、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委員會第二屆四次會議召開,中國海洋學會深海技術分會、中國海洋學會海水資源利用專業委會成立。
推動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蔣興偉代表中國海洋學會黨委作報告。報告指出,堅持創新核心地位為海洋科技創新營造了發展環境。要推動科技與經濟、科技與文化等方面融合發展,凸顯科技創新在海洋強國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從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傳統產業,到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利用業等新興產業,海洋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當前,我國海洋經濟面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對經濟拉動作用下降、產業結構持續升級但存在后勁不足的隱憂,及產業布局有所優化但資源環境壓力尚未緩解等一系列難題。
報告指出,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海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例如,海洋產業關鍵技術自給率較低,國產化水平和成果轉化率不夠高;涉海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遠未建立,鼓勵自主創業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尚未全面形成;我國在深水、綠色、安全、藥物等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研究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為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提出了堅持創新驅動、科技引領、生態環保、開拓深海大洋、擴大對外交流、加強政策支持、加快人才培養共7項建議。
在創新驅動方面,要以科技創新培育海洋產業新動能,在做大做強傳統優勢海洋產業基礎上,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培育高附加值的海洋新項目、新產業,全面提升海洋產業競爭力。加大“科技興海”實施力度,強化企業創新平臺支撐。結合區域特色與優勢,培育和建設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大力發展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綜合效益好等特征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科技創新推動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優化基礎設施保障,完善海洋公共服務模式。
在科技引領方面,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以數字經濟為驅動力,推動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化工業等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海洋領域的智能化、生態化、服務化、跨界融合化發展進程。以海洋環境保障為抓手,構建現代海洋服務業體系,加強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開發應用,拓展海洋產業鏈條,從而實現現代海洋服務業規模與質量的同步提升。以國際合作為契機,將海洋生物醫藥與制品、現代海洋漁業技術裝備、深海油氣勘探開采技術裝備、海洋觀測技術裝備、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技術裝備、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裝備、海洋環保技術裝備以及海洋新材料作為重點,推進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高度融合發展,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占有率。
構建新發展格局
近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備受關注。沿邊地區如何準確認識新發展格局、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吉林大學國家發展與安全研究院副院長郭銳表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立足自身發展階段與條件的新判斷,并依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矛盾與全球外部環境新變化作出的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抉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吉林省等沿邊地區推動擴大開放、精準開放、跨境開放、新型開放提供了新機遇。
郭銳介紹說,吉林省地處中俄朝交界,位于東北亞地理幾何中心,具有發展海洋經濟的獨特優勢。吉林省擁有海洋漁業、海洋旅游、海洋運輸等豐富的海洋產業種類,打造了集商流、物流、信息流為一體化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開通了內貿貨物跨境運輸航線,實現吉林琿春—俄羅斯扎魯比諾—韓國釜山航線常態化運輸,“長琿歐”貨運班列等穩定運行。
2020年,吉林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獲批。該示范區的主要建設任務是依托地緣優勢,探索內陸地區發展海洋經濟新路徑,把海洋經濟與陸地經濟相結合,構建發展新高地,引領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為吉林省完善海洋經濟發展區域格局做出積極的先導示范。
郭銳建議,在“雙循環”理念下,加快構建吉林省海洋經濟區域發展新格局。
具體而言,遵循“雙循環”理念要求,吉林省應在確保省內海洋經濟良性循環上做足功課,優化海洋產業結構,保持陸海聯動的大規模市場優勢和以陸帶海、陸海協同發展的完備產業體系優勢,提高海洋技術水平,為吉林海洋經濟建設提供支持。
“雙循環”理念倡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吉林省應加速構建對外合作循環新型經濟體,推進港口互聯互通,建立通暢安全高效的海上運輸、物流、商貿大通道,促進資金、技術、資源、人才等生產要素合理有序流動,積極打造海洋產業聯盟和海洋科技合作平臺。
“雙循環”理念強調貫通融合式發展,吉林省應統籌國內國際兩個方面,與各國建立共同實施涉海項目的合作關系,打造利益共享機制,有序擴大吉林省內陸地區開放,提升省內各市的“向海”意識,真正做到省內、境外兩手抓。
“海洋經濟為吉林省銜接內外、對接供需注入了新活力,也是暢通省內大循環、聯通省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力量。”郭銳表示,吉林省有著特殊的地理區位優勢,能夠直通日本海與日、韓、朝、俄等國開展海洋經濟合作,我國東北省份也均對發展海洋經濟有著強烈意愿。吉林省可借助發展海洋經濟的契機,推動我國東北地區開展海洋經濟區域合作的進程,推動吉林省海洋經濟實現跨越式新發展。
助力防災減災
我國是世界上受臺風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臺風引起的風暴潮和巨浪明顯增加。
多年來,科研人員從大氣科學的角度對臺風進行了系統研究,但對臺風過程中海洋的劇烈變化及其對臺風的反饋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也成為限制臺風研究和預報水平的瓶頸。
“當前,海洋與臺風多尺度相互作用研究成為國際海洋與大氣科學的前沿課題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可以2013年發生在西太平洋的超強臺風“海燕”等為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開展海洋與臺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性。
據介紹,近年來,陳大可帶領科研團隊深入分析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關系,針對上層海洋的多尺度環流系統對臺風的響應機制、上層海洋的動力和熱力結構對臺風的調制作用等科學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
通過不懈努力,該團隊開發了針對臺風的海洋與大氣觀測技術和組網觀測系統,并通過一系列海上現場觀測實驗,為剖析臺風結構以及臺風過程中的海氣相互作用機理獲取了第一手資料。該研究揭示了海洋中尺度渦旋與臺風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機理,不僅促進了海洋環境預報技術研究、氣候模式改進,還可為我國海洋與大氣觀測技術發展、海洋與大氣學科協同創新、完善海氣相互作用研究理論框架等提供了支持。
展望海洋與臺風相互作用研究未來,陳大可建議加快發展新的綜合觀測技術、新的耦合預報系統、新的海氣相互作用研究理論,更好地滿足海洋防災減災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