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心六出征,震動乾坤數英雄。”十年前的6月24日,我國首臺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一舉刷新此前下潛紀錄。
十年來,我國深海事業持續發展,“蛟龍”號圓滿完成了5個試驗性應用航次、整體性能技術升級改造,新母船“深海一號”建造成功,多航次實現新的突破……我國已經站在深海前沿科學研究、深海資源勘查、深海環境調查等國際前沿。
近日,國家深海基地項目順利通過竣工驗收,這意味著我國第一個、世界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將為我國深海事業發展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支撐。
難忘的海天對話
2012年6月24日,承載中華幾千年探海夢想的巔峰時刻到來。這一天,中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計劃突破7000米下潛深度。這個深度是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7000米載人潛水器項目的目標深度,也是此前中國人從未企及的深度。
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云開見月明。在天蒙蒙亮的清晨,海上大雨滂沱中,“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隊員順利將潛水器布放入海。
北京時間6月24日8時55分,當“蛟龍”號下潛深度首次突破7000米時,試驗母船“向陽紅09”船上的海試現場指揮部里響起了經久不息的雷鳴般掌聲。
“蛟龍”號在7020米深度坐底,試航員通過水聲通信系統向同一天在太空執行任務的“神九”航天員傳達了祝愿:“‘蛟龍’號成功下潛到馬里亞納海溝7020米,我們3名試航員祝愿景海鵬、劉旺、劉洋3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祝愿我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事業取得輝煌成就!”
3位試航員在海底完成了樣品采集、拍照、攝像等海試任務后,順利返回母船。
“蛟龍”號突破7000米的消息迅速傳遍神州大地,人們奔走相告。
下午,17時41分,試航員對航天員的祝愿,得到了太空的回應:“在我們勝利完成手控交匯對接任務的時候,喜聞‘蛟龍’號創造了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在此,我們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中國人的飛天夢與探海夢史詩般地交匯在2012年6月24日,將毛澤東主席“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浪漫主義理想變為現實。
五年百潛認知深海
在2012年結束海上試驗后,2013年6月,“蛟龍”號開始第一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為科學家搭建了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穩定可靠平臺。自此,中國科學家們迎來了親入海底開展研究的新時代。
在為期5年的試驗性應用中,“蛟龍”號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潛入海山區、冷泉區、熱液區、洋中脊,利用其獨特的技術優勢,精細化高效地指引著科學家探索認知深海。
“耳狀章魚的兩只‘耳朵’豎起來,幾只‘腳’慢悠悠張開,像一條飄舞的花裙子。”
“第一眼看到海底,就被奇妙的世界震撼了,感覺自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這是我的愛麗絲漫游仙境。”
見多識廣的海洋科學家們也被海底襲來的奇妙世界震撼了,總感覺“時間不夠用,還沒有看夠”。
5年間,“蛟龍”號載著科學家翻過海山、下過冷泉、到過熱液、爬過洋中脊、潛過海溝、進過海盆,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深海的認知,獲取了豐富的數據資料和實物樣品。為深海前沿科學研究、高新技術裝備發展、海上裝備運維技術團隊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立項到研發,從海上試驗到試驗性應用,再到業務化運行,“蛟龍”號南征北戰,百余次下潛,次次圓滿,打開了又一扇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大門,提升了我國在深海技術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提振了深海科技工作者的信心和士氣,提高了深海領域公眾認知度和社會影響力。
在“蛟龍”號試驗性應用期間,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在青島成立。主要承擔深海資源勘探、科學考察、環境觀測等任務,以及深海裝備的購置和改造,深海技術裝備的研發和試驗;負責深海基地調查船舶、重大裝備等的運行管理以及潛航員、重大裝備操作人員的選拔、培訓和管理;宣傳、教育和普及深海科學與技術;開展深海技術成果的產業轉化與服務、深海科學考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國家深海基地的建設在國內史無前例,是繼俄羅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是面向全國具有多功能、全開放的國家級深海公共服務平臺,為維護中國的海洋安全和海洋權益具有長遠戰略意義。
“蛟龍”升級 母船新建
2017年,在試驗性應用航次完成后,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啟動“蛟龍”號整體性能技術升級。
全面大修歷時17個月,“蛟龍”號共完成載人球殼結構全壽命監測、框架結構調整設計與建造、水下燈光視頻系統改進、作業接口規范與增加等9大類技術升級。
“蛟龍”號新母船“深海一號”也于2017年9月開工建造。“深海一號”長90.2米,寬16.8米,滿載排水量4974噸,續航力超過12000海里。最引人注目的船艉,有一個長方形“廠房”,是為潛水器量身打造的維護保養機庫,一臺專用運送車可由機庫推出,沿軌道移動至船艉紅色A型架下方,“一氣呵成”地完成潛水器布放。這艘新母船不僅可為“蛟龍”號下潛提供水下、水面支持,還能搭載“海龍”“潛龍”等龍家族系列無人纜控潛水器、無人無纜潛水器以及萬米級潛水器同時進行深潛作業。
2019年,“深海一號”船正式交付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2020年,“深海一號”船赴南海,完成“蛟龍”號改造升級的部分海試驗收工作,并于次年再赴西北太平洋深淵區完成“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作業,“蛟龍”號改造升級后的技術性能得到充分驗證,圓滿完成全部驗收任務。
科考綜合能力提升
大修改造后的“蛟龍”號和新建造的“深海一號”船自此開啟新征程,乘風破浪擔重任,直掛云帆濟滄海。在西太平洋區域分別開展了為期39天、41天和59天的海上調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共完成37次下潛作業,取得中國船級社7000米級復檢證書,實現了在海山區8天6潛、深淵區5天4潛新作業紀錄,作業效率顯著提升。
此外,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還開展了萬米無纜水下機器人(AUV)下潛試驗3次,最大下潛深度7709米,初步實現了以“深海一號”船精細調查平臺為載體、多深潛裝備與常規調查復合作業的新模式;利用“大洋一號”船實施了萬米全海深無人潛水器(ARV)南海3000-5000米級海試航次,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3000米級深水雙潛器大深差、遠距離、雙機動尋站對接;在西太平洋利用“深海一號”船完成了萬米ARV海試驗收。
通過多個航次任務的組織實施,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在航次設計、海上調查能力、內業研究等方面均獲得了新突破,航次組織實施的標準化、規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技術保障隊伍、調查隊伍和船員隊伍的綜合能力顯著提升。
神秘而變幻的海洋令人向往,從事深海工作的人都是逐夢深海終不悔。他們孜孜以求地駛向深藍,挺進深海,期待著一次又一次的長風萬里。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