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陸海岸線長1600多公里,分布海島643個,擁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等生態系統和中華白海豚、中華鱟、布氏鯨等珍稀生物物種,岸線、油氣、礦產、生物、漁業、旅游等海洋資源豐富。
作為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與窗口,廣西擁有“一灣相挽十一國”的獨特區位優勢和得天獨厚的“藍色”潛力。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作出“打造好向海經濟”重要指示。
時隔4年,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廣西時,進一步強調“大力發展向海經濟”。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把大力發展向海經濟融入廣西發展大局中系統謀劃、系統部署,全方位實施向海發展戰略:堅持政策為大,構建向海經濟發展新格局;堅持項目為王,打造向海經濟現代產業體系;堅持環境為本,推動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為要,培育向海經濟發展新動能,向海經濟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政策為大 構建向海經濟發展新格局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廣西堅持以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積極做好向海經濟發展頂層設計,科學編制向海經濟戰略規劃,精準制定向海發展政策措施,制定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向海經濟推動海洋強區建設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組織編制《關于加快發展向海經濟推動海洋強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戰略規劃(2021-2035年)》等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
多年來,廣西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海南自由貿易港協同聯動,持續推動中國-東盟開放合作走深走實;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家級開放平臺獲批建設,外資外貿總量質量雙提升,向海開放國際合作不斷深入,推動形成內聚外合、縱橫聯動的向海區域發展新態勢,廣西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項目為王 打造向海經濟現代產業體系
良好的產業基礎是“向海發展”的重要支撐。2020年以來,全區深入實施向海經濟三年行動計劃,以項目為抓手,以產業為核心,進一步發展壯大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屬、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輕工食品等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向海經濟現代產業體系。
2021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10個重點產業園區實現產值(貿易額)8866億元,同比增長17.27%。聚焦打通通江達海關鍵節點,全區向海通道互聯互通初見成效。骨干工程平陸運河實現實質性開工、持續性建設,全力打通廣西開放發展“任督二脈”。聚焦強鏈、延鏈、補鏈,開展“海企入桂”招商行動,吸引更多涉海企業向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聚集。
廣西海洋部門全力做好海洋資源要素保障,采用“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方式,解決項目用海重疊審批難題。首創海域使用權與海砂采礦權“兩權”聯合出讓,并作為“樣本”在全國推廣;2018年以來,全區項目用海約45萬畝,全力支持北部灣國際門戶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及綠色化工、海洋裝備制造、海上風電等向海經濟重點產業發展;推動南寧打造向海經濟核心城市、北海打造向海經濟發展示范城市、欽州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樞紐、防城港打造現代化臨港工業城市、玉林打造“兩灣”產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加快建設向海經濟北部灣先行區。發展向海經濟有了具體行動。
環境為本 推動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修復和維護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是打造高質量向海經濟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廣西珍惜并堅守“生態優勢金不換”的美譽,從《廣西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到全國率先制定的海洋自然資源承載力與生態預警監測方面的實施方案,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修復制度和措施,倒逼向海經濟走綠色、低碳、高效、循環發展之路。通過實施陸海統籌的污染聯防聯治、綜合治理流域海域,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構建陸海一體的生態保護新格局,推動良好的生態環境始終成為廣西向海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2017年以來,中央和地方累計投入資金70多億元,在廣西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及海洋環境污染防治項目,建設北部灣“美麗海灣”。全區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37%,高于國家管控目標兩個百分點。2021年,廣西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92.6%,是我國最潔凈的海域之一。北海市馮家江流域生態修復工程成功入選中國特色生態修復十大典型案例,并被自然資源部向國際自然聯盟(IUCN)推薦為“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海洋生態修復中國案例。
創新為要 培育向海經濟發展新動能
科技創新激發向海而興新動能。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聚焦科教興海,引導和支持企業、科研院校開展海洋領域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實施重大人才專項,打造一批科技創新平臺,推進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建設,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區累計獲批建設22個省部級涉海科技創新平臺。北海國家級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項目13條創新產業鏈,累計獲批國家專利205項,培育了一批科技創新型海洋產業民營企業。
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作為廣西海洋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部門,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以及向海發展這一新課題、新任務、新要求,2019年在全國率先開展向海經濟重大理論課題研究,構建起向海經濟生產總值統計核算指標體系。2022年6月7日,在2022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配套活動之一的“向海經濟講壇”上,廣西區海洋局發布了《廣西向海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2年)》。作為廣西乃至全國第一個向海經濟發展指數報告,該報告的發布對評估向海經濟發展現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廣西把向海圖強的“藍圖”轉化為“施工圖”,向海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向海通道建設實現新突破、向海統籌聯動取得新成果、向海開放合作邁入新進程、向海產業發展躍上新臺階、向海科技創新增添新收獲、“美麗海灣”建設取得新成效。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潘德爐先后到廣西開展專題調研,對廣西向海經濟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給予肯定。
向海圖強風帆勁,乘風破浪正當時。廣西是有預期、有未來的地方,高質量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