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推進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問題,為推動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陜西自然資源系統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貫通起來,高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以重要論述為指引,推動陜西自然資源事業開創新局面。
當好高質量發展的生態衛士。對于陜西自然資源領域來講,當好高質量發展的生態衛士,核心是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在“三區三線”劃定中,陜西將秦嶺核心保護區的97.99%、重點保護區的76.92%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從源頭上筑牢秦嶺生態安全屏障。陜西將堅決扛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2025年要全面完成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現秦嶺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清零。聚焦“小、散、亂、污、呆”礦山,大力推進秦嶺區域礦山整治三年行動,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再壓減20%的礦山數量。緊盯亂搭亂建、亂采亂挖,常態化開展監管督查,以持續高壓態勢遏制新增問題發生,讓秦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守牢高質量發展的紅線要求。對于陜西自然資源領域來講,最核心的紅線是耕地保護。近年來,陜西全面推行田長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田長,逐級分解下達耕地保護目標任務。陜西將進一步壓實市縣黨委、政府耕地保護責任,探索建立耕地保護一體化推進機制,大力推廣“日常變更找增量、季度監測控流出、年度變更嚴進出”工作模式,系統化做好耕地保護工作。強化“長牙齒”的硬措施,持續深化“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早預警”機制,以“零容忍”態度從嚴查處違法占用耕地行為。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優化。設立永久基本農田標識牌并準確公布信息,將田長、網格員對應到田塊,打通耕地保護的“最后一公里”。優化耕地空間布局,推動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深化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一體化管理機制,推動補充耕地一次性建成高標準農田由試點向全省推廣。
優化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格局。優化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格局,是陜西自然資源部門肩負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目前,《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復,寶雞、咸陽等10個市級和92個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省政府批復。
陜西將在持續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與監督實施上下功夫,推進能源、交通、水利等專項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有效銜接,上線運行并持續優化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系統,提升“一張圖”智能化水平。加快詳細規劃編制實施,提高城市規劃設計水平,為城市更新、完善社區便民生活圈等提供規劃依據。分類推進村莊規劃編制,每年通過遴選確定20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打造一批省級村莊規劃示范村。出臺《關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實施意見》及相關配套政策,以縣域為統籌單元、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大力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農村地區國土空間布局,更好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強化高質量發展的要素保障。近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深入開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營商環境突破年和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三個年”活動,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特別是全省上下高度關注的西延、西十、西康、康渝4條高鐵項目用地全部獲批,自然資源部給予陜西大力支持。陜西將一以貫之把做好資源要素保障作為職責使命,用足用活已出臺的用地支持政策,大力保障先進制造、現代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資源要素需求。聚焦國家和省市重點項目,清單管理、動態掌握、跟蹤服務,確保盡快獲得延榆高鐵、曹坪抽水蓄能等重點項目用地批復。以煤、金、銅、鉛鋅等戰略性礦產和陜西優勢礦產為重點,推動大型整裝井田、邊角零星資源、深部資源等不同類型區塊市場化出讓。深入開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能力,力爭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服務效能。近年來,陜西持續深化自然資源領域各項改革,減環節、優流程、壓時限、提效率,自然資源領域辦事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陜西將進一步深化“標準地”改革,著眼高質量項目“拿地即開工”,提高“標準地”改革質量。提高重大項目審批效率,及早參與重大項目選址選線,指導項目合理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歷史文化保護紅線和災害風險區,從源頭上避免項目“走彎路”,提高項目落地效率。大力推進用地審批“標準件”改革,持續改進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和用地審查報批程序,切實提高用地審批質效。進一步提高不動產登記服務水平,以優化升級省級不動產“一窗辦事”平臺為抓手,將網上辦事服務范圍覆蓋到所有市縣(區),高頻網辦服務能力提高60%以上。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