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沉睡中蘇醒,潮水退去后的灘涂如一幅自然畫布——各種貝類鑲嵌其上,小螃蟹、小魚活潑靈動,白眉鴨、白琵鷺、東方鸻、斑尾塍鷸在海灘上盤旋,中華鳳頭燕鷗、鷗嘴噪鷗、白腰杓鷸陸續到來??
2024年8月,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成登簿,有了自己的“戶口簿”,這是福建省首宗復合型自然資源確權登記。
近日,記者走進閩江河口濕地,探尋其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的實踐成果和獨特的“生態密碼”。
綜合施治的生態蝶變
閩江,福建人民的母親河,八閩大地的文明血脈。閩江河口濕地位于福州市長樂區東北部和馬尾區東南部交界處閩江入??趨^域,堪稱福建的“生態寶庫”。其3.57萬余畝的保護區,囊括了海域、陸域、無居民海島,還涉及河口淺灘、潮間帶沙灘、泥灘、鹽沼、紅樹林沼澤等多種濕地類型,形成了較為復雜的生態系統。
這里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209種維管束植物、1種紅樹植物、570種脊椎野生動物、599種水生生物和諧共生。這種復合型特征,讓閩江河口濕地成為眾多瀕危物種和水鳥的理想棲息地,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空間。
在全球9條主要的候鳥遷飛通道中,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擁有的候鳥種類和數量最多。閩江河口濕地恰好就在這條中轉通道上,是遷徙水鳥重要驛站、越冬地和燕鷗類鳥重要繁殖區。
閩江河口濕地有著全球沿海地區唯一、大規模、穩定的鴻雁越冬種群。常年分布和越冬水鳥超5萬只,其中包括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憑借這些獨特優勢,閩江河口濕地榮獲“中國中華鳳頭燕鷗之鄉”和“中國十大魅力濕地”等美譽。
然而,21世紀初的閩江河口卻是另一番景象:填海造地、魚塘養殖蠶食著濕地,污水橫流、垃圾遍布灘涂,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蔓延,原生植被幾近消失。“那時灘涂上盡是挖蛤蜊的坑洞,鳥兒都不敢落腳?!碑數貪O民老張回憶道。
2002年4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濕地保護是生態保護的一個重要內容,我省要建設生態省,必須重視對濕地的保護。”自此,福建拉開了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衛戰”的序幕。
2003年,閩江河口濕地被設立為縣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緊鄰該保護區的區域獲批成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2015年12月,該試點通過驗收。
近年來,當地政府與民眾攜手落實一系列保護措施并取得顯著成效:清理海漂垃圾,聘請專職管護員巡邏濕地;排污治污,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大規模流域整治;因地制宜,針對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小而精”的特點,科學劃分核心區、實驗區、緩沖區;對保護區內3197畝養殖塘全面開展“退養還濕”,把圍墾區塊“還”給大自然,并改造成高潮位水鳥棲息地調節區;探索互花米草長效治理模式,累計除治互花米草4590畝,鄉土植被恢復2605.5畝。
2020年,閩江河口濕地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2021年7月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作為國家自然保護區最佳實踐案例,閩江河口濕地可持續發展模式通過“世界遺產大會青年論壇”得以向世界推廣。2020年以來,閩江河口濕地的濕地綜合保護修復機制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及經驗做法推廣清單”,該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入選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優秀案例”。
潮頭定界的登簿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湖泊濕地被濫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權不到位、管理者不到位。產權不清、權責不明,保護就會落空。
近年來,盡管閩江河口濕地的保護級別不斷提升,但長期存在的權屬爭議困局還是阻礙著濕地的進一步保護和發展。祖祖輩輩生活在潮間帶的養殖戶堅守自身權益訴求,那時的濕地像塊“無主蛋糕”,資源交叉重疊、類型認定不一、權屬界線不清。
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落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部署,全面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福建省自然資源廳依據《福建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總體工作方案》,對照福建省人民政府代理履行清單,啟動了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確權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摸家底、建檔案,明晰產權主體,劃清權屬界線,完成通告、地籍調查、審核、公告、登簿5個環節,給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登簿上戶’。”福建廳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處相關負責人說。
福建廳通過比對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長樂區城鎮開發“三區三線”劃定、海岸線、海河管理分界線、水源保護界線,以及國有、集體土地所有權界線等成果,結合調研走訪、實地勘查,經多重套合修正,摸清自然資源產權“家底”,在“一張底圖”上畫出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權屬界線。
其間,福建廳主動靠前,積極組織福州市、長樂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及閩江河口濕地管委會開展了實地核查,對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初步成果進行審核,并商請福建省林業局、省水利廳對登記單元界線、森林狀況、水流狀況、濕地狀況等內容進行審核,解決了資源交叉重疊、類型認定不一、權屬界線不清等問題,確保了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成果的現勢性、完整性、準確性。
2024年8月,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并登簿,明確了自然保護區登記單元內各類自然資源全部為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職責代理履行主體為福建省人民政府,登記單元內濕地資源約2.43萬畝,水流資源103.5畝,草原資源27.3畝,海域資源(零米線以下海域)5400多畝,其他自然資源超2200畝。
綠韻和諧的自然新篇
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確權登記工作,如同一把精準的生態標尺,不僅系統厘清了區域內各類自然資源的“生態賬本”(包括資源質量、數量和保護要求等),而且以法律形式為其“確權定界”,清晰界定了所有權主體、用途等要素。
可以說,這場給自然資源“上戶口”的行動,既是自然資源管理走向精細化的關鍵一躍,也是踐行“兩山”理念的制度性突破,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生動的“閩江樣本”。
如今,我們欣喜地看到,閩江河口濕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閩江河口濕地監測到的中華鳳頭燕鷗、黑臉琵鷺、鴻雁等16種鳥類最大種群數量超過全球遷飛路線種群數量的1%標準,成為國際生態研究熱點。
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為周邊3個鄉鎮13個行政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濕地公園的物業和管護員崗位優先吸納周邊村民,公園門口的流動攤點讓村民的物產成為商品。
2024年10月,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布了成立11年來的首次科考報告。報告顯示,與2011年相比,閩江河口濕地野生脊椎動物增加175種,維管束植物增加68種,鳥類種數占全國的22.4%、占福建省的57%。
“閩江河口濕地有了‘戶口’后,權屬更加清晰,各種類型自然資源資產的分布面積更加清楚,為我們管理、執法和保護以及各分區的分類施策提供了數據支撐和法律依據?!遍}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總工程師林文波說。
今年1月,在《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64次會議期間,濕地城市認證獨立咨詢委員會聯合主席宣布,濕地城市認證計劃新增31個城市。中國福州等9座城市脫穎而出,成功獲評由《濕地公約》認證的“國際濕地城市”。
未來,福建省將進一步加快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步伐,持續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為有效保護、監管自然資源和行使所有者權益提供產權依據。
確權界、明主責,而后萬物各得其所。今年1月,30只白鶴集體亮相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們的羽翼折射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黃俊飛 陳靜瑩 張曉明 黃一珍 馬麗晴)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