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孝昌縣全力推進小河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省級試點項目,通過編制村莊規劃、提高耕地質量、實施礦山生態修復、推動產業發展、強化資金保障等措施,進一步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鄉村振興與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據悉,該項目依托省道243景觀軸,打造集農業觀光、生態展示、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文化農旅路線,實施農田生態治理1.2萬畝、礦山生態修復6個,打造仙雨砦村2000畝現代農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國慶村800畝迷迭香產業基地和菜聯村500畝紅嘴小菠菜示范基地。
突出“謀”字,編規劃優布局。孝昌縣多次召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抽調骨干成立工作專班,抓好方案制定、項目謀劃、政策配套等頂層設計。同時,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讓群眾全方位參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實施,實現由“要我整”到“我要整”的逆轉。孝昌縣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由點到面”原則,分批次列出年度項目建設計劃,統籌推進實施。此外,該縣堅持“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特色”,深度挖掘項目區內各村資源稟賦、文化特色和產業優勢,組織多次專家評審會,精準確定各村功能定位,繪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美村灣新圖景。
突出“保”字,增耕地提質量。孝昌縣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建設設施齊全、生態良好、集中連片、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實施耕地占補平衡,在保護現有耕地的基礎上,對項目區域內的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將項目區內低效不合理的殘次林地、園地、坑塘等可調整地類墾造為耕地,配套溝渠、道路等設施;實施農田生態整治工程,根據村民耕種意愿積極推進土地流轉,通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農業設施建設等,把零碎分散的耕地化零為整,實現閑地變耕地、小田變大田、低效田變高產田;實施提質改造工程,保障耕地質量,根據項目區域內農業特色、功能、生態承載能力,將部分適宜開墾為水田的旱地進行“旱改水”,有效增加水田面積,目前已完成旱改水建設面積1353畝。
突出“治”字,美環境靚顏值。孝昌縣聚力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編制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生態修復規劃,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建則建、宜水則水”原則,通過邊坡綠化、復綠復墾、河道整治等措施,對小河鎮6個礦區內的山、水、林、田、路進行綜合整治。孝昌縣聚力人居環境整治,堅持城鎮和產業“雙集中”理念,對集聚提升型村莊內閑置宅基地和零散分布的土地進行整治,完善配套設施,目前已完成3個村灣人居環境整治。孝昌縣聚力鎮容街貌整治,堅持“區域化、特色化、差異化”理念,實施明清古街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小河溪生態整治工程、古街景觀節點建設工程,著力打造配套完善、宜居宜業的小河鎮區。
突出“融”字,興產業促增收。孝昌縣堅持以項目興產業,推動項目建設與農旅、文旅、康旅相融合,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孝昌縣堅持連片謀劃、連片整合、連片開發、連片整治的土地整治模式,發展農業特色產業項目,目前項目區內打造了蝦稻共作示范基地、現代農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等。該縣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科學規劃明清古街古八景及古建筑綜合開發,加強古鎮古建筑物修復。該縣還積極舉辦美田香村音樂節、文化美食節、書畫剪紙藝術展等活動,進一步開拓文旅市場。此外,該縣對康養項目區內建設用地進行梳理,助推康養項目開發建設。
突出“聚”字,強投入促保障。孝昌縣堅持人力物力財力向項目聚焦,強化資金保障和機制保障,確保項目順利推進。通過縣級國企融資、統籌項目資金、財政直接投入、經營主體引進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破解資金難題。縣財政在項目實施期內已投入2500萬元,并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項目建設。同時,該縣進一步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定期會商、及時跟進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推動項目科學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