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咸寧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深入推進時空大數據平臺國家試點,統籌開展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和實景三維建設,為助力數字化咸寧建設、支持城市精細化管理提供堅實保障,走出一條以數字化變革、時空化服務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智治”新路。
測繪先行,實現地理信息支撐力升級
一是全面豐富基礎測繪成果。在全省率先完成0.1米分辨率數字正射影像、2米格網數字高程模型、1:2000數字線劃圖采集,覆蓋范圍由原先約1500平方公里擴展至約1萬平方公里,影像數據精度由0.8米提升至0.1米,成為全省首個基礎實景三維全域覆蓋城市,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時空基底有效夯實。
二是全面建立新型基礎測繪體系。構建起“全域覆蓋、局部增強、地理實體”的新數據體系,統一編碼、“圖庫一體”的新技術標準體系,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新生產組織體系和充分利用“多測合一”成果的新更新維護體系等四個體系,破解以前測繪數據更新頻率低、現勢性差、精度不夠、時空一致性不強等問題,確保基礎測繪成果和服務及時有效供給。
三是全面構建地理信息服務格局。推動地理信息使用服務方式從傳統數據成果拷貝向信息化全面共享升級轉變,智慧咸寧時空大數據平臺作為全市統一、權威、標準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已通過自然資源部驗收并投入使用,平臺與自然資源部的土地、礦產網上交易等15個應用系統有效聯通,并支撐近20個外部行業部門應用系統高效運轉。省、市、縣縱向貫通、各行業部門橫向互聯的時空信息應用服務網絡基本成型。
數據賦能,深化國土空間現代化治理
一是推動業務管理數字化轉型。時空大數據平臺與自然資源業務充分融合,為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提供統一數字底座,建立起“業務事項全面覆蓋、業務流程全面優化、業務審批全程網辦、業務辦理全程留痕、業務信息全面共享”的政務服務體系,在工作機制創新、業務協同、便民利企、降本增效等方面提升工作效率30%以上,減少審批耗時60%以上,全年高效審批辦件近960件,節省財政資金近2億元。平臺榮獲2024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金獎。
二是推行機器審查智能化監管。推行帶圖審批、智能審查,加強審批行為剛性約束,自動檢查附件材料的完整性、空間數據的合規性,以及前后階段相同指標的一致性,確保審批全流程上下銜接、相互印證、不越“紅線”。
三是服務項目決策可視化論證。實景三維成果廣泛服務于重大項目選址會商、規劃方案評選等方面,從二維到三維、從“地形圖”向“大平臺”,實現不用跑現場即可詳細掌握項目空間位置、場地標高、坡度坡向等地形地貌信息,清晰了解地塊周邊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情況,分析模擬項目建設影響、研究景觀風貌,大大減少野外勘察工作量,大幅提升重大項目選址論證科學性。
共享共用,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完善工作機制。堅持部門聯動,建立數據線下服務、平臺在線服務和中臺支撐服務多模式、多渠道的數據開放共享機制,有效豐富基于地下管網、城市防洪、森林調查等數據,先后為通宇衛星通信(湖北)有限公司、湖北楚之飲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提供高效審批服務,大幅減少申請材料,有效減輕企業的負擔,加快項目投產運營。
二是強化成果運用。通過將時空大數據平臺與城市基礎公共設施平臺(CIM)形成合力,建立時空信息統一共享服務通道,全面支撐了住建、公安、政數、交通、城管、市監、教育等近20個部門場景應用,廣泛應用于風險普查、防汛防災、環境保護、物流配送、教育劃片招生、市政設施建設等方面,有效帶動智慧環保、智慧城管、智慧住房、智慧水利等多領域數字化改革,為咸寧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加強交流推廣。咸寧時空信息服務改革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做法,得到自然資源部和湖北省自然資源廳的充分肯定,先后與湖南、山東、新疆等省(區)以及甘肅張掖、山東濱州等省內外近30個市州自然資源部門開展交流學習,生產技術路線和工藝流程在全省(區)多地復制推廣,為中小城市推動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發展提供成功路徑和模式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