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分散的土地所有權登記和國土變更調查數據庫擰成“一股繩”,打破自然資源管理中的權屬壁壘,實現自然資源“一張圖”管理。今年,華潤怡寶項目地塊剛獲農用地征收批復,這股“聯動效能”就顯現出來。相關部門迅速接力,內業定位與外業勘驗雙管齊下,僅用一個月就完成權屬更新,保障大項目迅速落地。
過去,兩類數據標準不一、時點不同、格式各異,用起來常“卡殼”。為此,該局組建由7名技術骨干參與的攻堅小組,展開為期兩個月的“數據清底”行動。他們一頭扎進檔案堆和圖紙中,對全市20個鎮(辦、處、區)、863宗約23.3萬公頃地塊進行全面“體檢”,逐一厘清界線、更新信息,建立起問題清單和權屬變化臺賬。每一宗地都有專屬處理方案,一張清晰、實用性強的工作底圖逐漸成形。隨后開發出一套數據融合檢測軟件,打通技術堵點,自動捕捉權屬變化的圖斑,智能修正拓撲錯誤,讓集體土地數據與國土調查數據在空間和權屬上嚴絲合縫,為深度融合鋪平道路。
針對部分已批建設用地“數據沉睡”問題,他們創新推出“日常變更+批量處理”機制。65宗、約95.84公頃國有建設用地與批文一一“對上了號”,通過“圖—屬—文”一體化核驗,同步更新權屬信息。部門之間也在土地報批、供應、登記等環節進行信息實時共享,確保土地一經批準,權屬變更就“第一時間”啟動。
如今,一套“數據梳理—權屬核對—系統錄入—動態更新”的四步長效工作機制已穩步運行。通過翻老照片、看新變化、跑現場核查,27宗約15.16公頃登記信息與實地不符的地塊“現出原形”,并全部據實更正。六里坪鎮宏達屠宰場項目就嘗到了甜頭。這塊地早年被誤登為國有土地,如今工作人員查閱歷史協議、比對多年影像、反復實地勘驗,抽絲剝繭,只用25天就還原真相,將其更正為集體土地。數據準了,底數清了,自然資源管理也就有了最可靠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