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委書記、局長 陳勇
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是自然資源系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是我們做好工作的關鍵所在,更是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體現。
天津作為直轄市和中心城市,自然資源的合理規劃管理與高效保護利用關系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系統緊密圍繞“兩統一”核心職責,立足工作定位,結合天津實際,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持續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探索推進用海分層式利用,加快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提高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大力夯實基礎工作,自然資源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切實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一是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護佑津沽資源安全。我們將持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高質量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任務。制定出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意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占用耕地行為,建立健全分級責任體系,將耕地保有量尤其是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壓力傳遞到街鎮、村組,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確保飯碗端得更穩。做好生態紅線內有限人為活動管理和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及城鎮建設用地管理工作。
二是遵循規劃引領之道,構建津城空間新貌。我們將完善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明確總體規劃內容傳導維度、規則及傳導路徑,健全專項規劃目錄清單管理制度和審核銜接機制,創新“街區—地塊”控規編制管理體系,探索“通則式”村莊規劃規則,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全流程、全周期管理。聚焦提升產業空間適配度,以生產力地圖的形式,將產業載體、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以及市政基礎設施等內容統籌在同一空間底盤考慮,持續加強對片區、街區、建筑、業態等因素的整體思考,推動產業布局與空間布局緊密銜接,助推產城融合發展、群眾安居樂業。融合山水景色,強化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加強大運河(天津段)、黃崖關長城等世界遺產及紅色文化遺產保護,促進生產、生態空間完美融合,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堅持以人為本開展城市設計,圍繞吃、穿、住、行、購、服等居民生產生活需要,聚焦人對城市的感受和體驗,加強對城市建筑高度、體量、色彩等空間要素的管控引導,營造宜居宜業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
三是秉持節約集約原則,提升津地資源效能。天津作為超大城市,環境資源承載壓力非常大。近年來,我們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堅定不移盤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質量,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下一步,將堅持畝產論英雄,加快盤活存量資源資產,建立健全存量土地盤活激勵和聯合招商機制,完善市區兩級存量土地和載體盤活收益分配機制,支持企業通過預告登記轉讓、分割轉讓、“帶押過戶”等方式盤活閑置土地;大力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開展各類產業園區用地專項治理,探索零散土地集中連片再開發,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
四是合理統籌保護和利用,激發津門生態活力。堅持保護優先,持續推動濕地保護修復,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因地制宜開展國土綠化,加快歷史圍填海區域生態修復,加強礦產資源合理勘查與有序開采監管,嚴格管控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與方式,同步做好礦山生態修復,防止過度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持續拓展“兩山”轉化通道,把森林、濕地、海洋等生態空間用起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拓寬價值轉化實現路徑,促進“生態+文商旅”深度融合。加快編制實施海岸線保護利用規劃,對海岸線實行分類管理、分段保護,探索推進用海分層式利用,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綜合防范能力,壓實森林防火責任,落實森林防火措施,抓好地面沉降、地質災害及海洋災害防范工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