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金瑞鎮下苑村的晚稻進入成熟季,村民李金生指著稻田說:“我們耕種前都用‘宜耕碼’查詢過,哪塊地能種糧食,哪塊地能種經濟作物,一清二楚。”
“宜耕碼”由宜春市自然資源局、江西省耕地保護研究中心聯合研發,是宜春市推動耕地保護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成果,構建起“查詢—宣傳—監管”閉環,為用地主體提供高效服務,從源頭上減少違法用地行為發生。
公眾可通過“宜春自然資源”微信公眾號登錄“宜耕碼”,框選查詢范圍后一鍵查詢所選地塊信息,有助于減少違法風險和經濟損失,避免建房、挖塘、種樹等行為觸碰耕地紅線。
此前,胡先生計劃建一個石蛙養殖基地,選址時曾中意一塊地,后經“宜耕碼”查詢,發現該地塊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無法辦理設施農用地手續。通過“宜耕碼”的“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疊加功能,他很快篩選出一塊備選地,最終成功選址并獲批。
“‘宜耕碼’上線前,群眾和企業在用地選址時,對一般耕地、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等了解得不全面、不準確。”宜春局耕地保護科科長溫為海說,2024年8月“宜耕碼”上線以來,使用量達16.4萬余人次,受到廣泛好評。
過去,如果要選一塊項目建設用地,需要工作人員實地勘察,整個流程甚至要花數月時間。“宜耕碼”上線后,工作人員只需在手機上輕輕一點,便能知曉地塊的相關信息。
“使用‘宜耕碼’可快速查詢農戶用地是否觸碰了紅線,能及時制止涉嫌違法行為。”豐城市同田鄉肖家村黨支部書記肖榮輝說。同時,依托“宜耕碼”,可以更高效完成耕地日常監管、項目用地選址和涉耕用地用礦審批等工作。
據介紹,“宜耕碼”以“天地圖”為底圖,涵蓋一般耕地、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三類用地控制線數據,并與國土空間規劃數據庫實時聯動,通過信息透明化、監管前置化、共治社會化、決策智能化,重構了耕地保護的管理邏輯。
“宜耕碼”以技術創新破解傳統管理瓶頸,推動耕地保護從“經驗判斷”向“數據決策”轉變,顯著提升了耕地保護管理水平,實現了精準化管理。此外,“宜耕碼”成了當地宣傳耕地保護政策法規的重要陣地,推動耕地保護從“被動整改”向“主動預防”轉變。
如今,公眾通過“宜耕碼”能清楚了解耕地性質,一旦發現疑似違規違法用地行為,就會向當地自然資源部門反映。“‘宜耕碼’上線后,已接到相關舉報電話20余次。”宜春局執法監督科科長黃蒼松說。
“‘宜耕碼’以‘政府引導+群眾參與’模式為核心,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守護耕地,構建起‘全域覆蓋、全民參與’的保護網絡,為耕地保護工作注入了新動能。”宜春局副局長聶伯武說。(方正飛 楊宇菲 葉蔚青)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